盛夏时节、麦浪滚滚,本周,新疆和田墨玉县的小麦迎来收获季,一辆辆收割机忙碌在田间地头,要不是卷起了漫天的尘土,普通人或许想不到,这样一片麦田在四年之前,还是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边上的沙地。
八千亩的沙漠成为长出小麦的农田,离不开当地一家农业合作社的负责人赵明。本周一恰逢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同一片地,种了四年小麦,之一次迎来大丰收的赵明百感交集。
今年52岁的赵明,原本在北疆承包土地搞种植,一次偶然的市场调研,让他了解到南疆的牧草种植颇有商机,于是他决定跨过天山来到和田,在沙漠边上包下了八千亩沙地准备大干一场。
赵明:当时是了解到和田地区牧草市场价格比北疆,基本上高一倍还要多,当时北疆的市场应该是三毛多钱一公斤,在南疆当时就卖到七毛到八毛了,然后到南疆以后,我们也在和田别的县市转了一圈,最后选择了墨玉县。
赵明包下的土地位于沙漠边缘,虽然有昆仑山的融水用于灌溉,但沙土质地不佳,原本只能用来种牧草。可之一次来墨玉县种地的赵明,看什么都觉得新鲜,当地肥壮的牛羊、飘香的烤馕远近闻名,原本打算种植沙地牧草的赵明琢磨起来:牧草的种植相对粗放,自己为何不另辟蹊径种植小麦?粮食给人吃、秸秆给牛羊吃,一举两得。
刚开始赵明试验性地种了一部分小麦,家人朋友都不理解他,但赵明的想法很简单,既然墨玉县的绿洲也在种小麦,他承包土地又有充足的冰川融水灌溉,那为什么不能把小麦拓展到沙漠边上试一试?
赵明:在南疆这片土地上,就等于是自己给自己实验了一年,很惨痛地失败了。当时赔了,包括我们自己内部的成员都有放弃的打算,因为当时过来种地的时候,当地的农民给我们说的这么一句话,穿上貂来,穿上裤衩子回去。
大量的小麦死在了收获季之前,活下来的小麦赵明算了算,每亩产量只有180斤左右,种麦之一年,他尝到了失败的滋味。不甘心的赵明,选择泡在当地的农资商店,找技术员想办法、找绿洲种粮户学经验,最后,他对接到了新疆农科院的合作企业,从改良沙地开始干起。
赵明:我们通过北疆那边一个公司跟他们沟通,他们跟自治区农科院有一个合作,然后把粪进行发酵,然后提取里面的液体,给我们拉过来,它的有机质也够,是偏酸性的,对我们沙漠的土壤改良作用特别大。我们的水主要是昆仑山的融水,每年下来以后,经过水库、干渠到我们这,然后我们把它引到我们的沙池里,通过高效节水的水泵把它打到地里面,高效节水比漫灌,一个作物生长周期基本上能省一半的水。
墨玉县和世界上第二大的流动沙漠塔克拉玛干“比邻而居”,全县沙漠面积占到85%以上。好在有昆仑山脉的冰川融水滋养,才造就了这一方绿洲,但人与沙的拉锯战无时无刻不在上演,沙进人退、人进沙退。过去,当地人种树防风、再在树下种粮糊口,都是为了保住这片赖以生存的绿洲,赵明在沙漠边种了四年小麦后,亩产从之一年的180斤渐渐增长到第四年的1200斤,他发现,土地也悄然发生了变化。
赵明:也是一边种植,一边在摸索,慢慢发现现在我们的耕作层从当初的表面都是沙子,到现在为止,已经有将近三十公分的耕作层了。
每年收获之后,赵明将粮食售出,再把秸秆卖给畜牧企业作饲料,与此同时将小麦的根系松解后还田肥地,亩产提升、收入增加,土地变肥、绿洲也在增加。赵明种麦治沙的故事,让他在当地变得小有名气,农资企业开始主动上门推销,外地种植户也想来学经验,但他却说,不同地区的沙漠条件未必都一模一样,自己的成功也并非靠蛮干得来,既有昆仑山融水,又有科技助力,才成就了他这个敢于试错的普通人。
赵明在新疆土地上的耕种,不仅仅收获了小麦,面临之前人们的质疑,他的成功还变成了一种可借鉴的经验,这经验不仅仅来自 *** 和梦想,更来自理性与科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