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卢涛
暑期来临," 神兽 " 归家,不少老父亲老母亲又开启了 " 渡劫 " 模式:安排一日三餐,督促早睡早起,学习查漏补缺,体能还不能落下 与 " 陀螺家长 " 的焦头烂额相反,近几年," 反向育儿 " 在社交媒体上颇为吸睛,90 后、95 后新手爸妈入场 " 整顿 " 育儿圈,主打一个情绪稳定、精准拿捏,满身松弛、气定神闲的精神状态令不少人羡慕不已。
孩子出门没走几步就耍赖要抱抱,没想到爸妈先撒起了娇:" 我们也走不动啦,宝宝可以帮帮忙吗 ",这叫 " 小父母 、大孩子 ";孩子做事拖拉总迟到,妈妈出门前故意慢腾腾换衣服,孩子反而着急起来,这叫 " 用魔法打败魔法 ";孩子非要在大冷天穿公主裙出门,那就陪她出去遛一圈感受一下 " 美丽冻人 ",这叫 " 自己选的路,跪着也要走完 ";把西瓜心、草莓尖留给自己,孩子想吃,请自己动手,这叫 " 大家都是之一次,凭什么让着你 "
在育儿的斗智斗勇、升级打怪之路上,一些父母总结出 " 反向育儿 " 之道,其核心是" 走孩子的路 ":顺应孩子的逻辑,模仿孩子的行为,给予他们更多主动权,用别出心裁的互动,引导孩子探索行为边界、学会对己负责。由此可见," 反向育儿 " 的 " 反 ",主要是打破了惯常的相处模式,不按常理出牌,专治各种不服。
" 反向育儿 ",不乏科学依据。心理学认为," 成就需要 " 和 " 优胜需要 " 是人与生俱来的。父母适当 " 示弱 ",有助于激发孩子的责任心和行动力,让他们明白 " 原来有时我也可以照顾父母 "" 父母做不到的事,我能做到 ",从而产生成就感、自豪感。通过 " 反向育儿 ",引导孩子积极面对问题、努力解决困难,其中蕴含的鼓励和信任,将催生勇敢坚毅的种子,成为孩子人生路上的宝贵财富。
一次体验,胜过百次说教。" 为你好 " 的苦口婆心、絮絮叨叨不见得顶用," 将计就计 " 让孩子亲身体验,在试错中得到教训,与 " 自然后果的惩罚 " 教育法不谋而合。眼看着孩子就要 " 吃亏 ",袖手旁观并不容易,但如果后果尚可承受,不妨让他们去经历、去感受,去摸索、去领悟,由此不断校正自己的行为准则。大千世界,孩子是天生的探险家,跳出过来人 " 打预防针 " 的思路窠臼,有时反而能打开亲子关系的新大门。
思路一变天地宽。" 反向育儿 " 折射出当代人养育观念的悄然嬗变。不扮演高高在上的发号施令者,把孩子当独立个体看待、以平等心态对待,这个过程中传递出的尊重与理解,为亲子互动铺上了温暖的底色。社交媒体上," 不扫兴的父母 " 话题热度很高,踩水、挖沙、搓泥巴,甚至玩得比孩子还起劲儿。没有那么多 " 不允许 "" 不可以 ",少了许多条条框框限制,孩子如小树苗般恣意生长,许多家长也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童年的缺憾。
把孩子当搭子,既为孩子 " 松绑 ",也让父母从 " 被定义 " 中解放出来。不热衷于做以娃为先的 " 鱼头妈妈 ",不执着于当包办一切的 " 超人父母 ",推崇 " 反向育儿 " 的家长们明白,以牺牲感换负疚感、靠摆架子树权威,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也不利于良好亲子关系构建。" 反向育儿 " 的流行,还映照出年轻一代拒绝内耗、关爱自我的生活理念。
教育不是一件易事,育儿更没有统一标准,家家可能都有自己的育儿经,适合就好,管用就行。其实仔细观察,主打 " 反向育儿 " 的,大多将其当做亲子互动中的小插曲、调剂品,因而能频频收获奇效。" 走孩子的路 ",目的不是 " 让孩子无路可走 "。此前,一些父母的做法就在网上引发讨论,比如让沉迷游戏的孩子每天玩够 16 小时、定期复盘总结,比如让不想睡觉的孩子出门 " 暴走 " 通宵,等等。
坚持 " 教育 *** 流 " 而非 " 惩罚 *** 流 ",这提醒着,无论 " 反向育儿 " 还是 " 正面引导 ",爱与尊重的内核不能丢,同时要注意因娃而异、张弛有度,避免剑走偏锋。毕竟,无论什么方式," 育 " 才是目的。
这正是:
育儿招数多,真心之一条。
携手共成长,亲子乐陶陶。
发表评论
2024-09-09 00:06:46回复
2024-09-09 00:09:53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