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和杨笠这件事情,很有意思,周五的时候,很多朋友甚至同事都在问我,你怎么不写?我不知道怎么写,因为我想不明白,大家到底是恨杨笠,还是恨京东。
如果是恨杨笠,为什么所有的解读,不分析杨笠反而都是在解读京东。如果是恨京东,为什么要拿杨笠做幌子却无法找到其他恨意。
人最怕什么?最怕软肋。
在京东和杨笠这件事上,没有彼此,彼此都没有软肋,有了彼此,彼此就是彼此的软肋。
杨笠不代言的时候,搞她有什么意思?搞了可能又变成她脱口秀的案例,被侮辱一番,自讨没趣;京东不找杨笠的时候,怎么搞它?这么大的企业,早就系统完善,很难挑出问题;两者合二为一的时候,就像氢气遇到氧气,形成了水,有了沸腾的机会。
舍得、海澜之家、英特尔、宝洁、小鹏、长城等多个品牌的遭遇,都验证了这个心态。但是别人的一再失误,都没有让其他厂商的市场部清醒起来,因为流量至上的心理,再次验证了很多大厂市场部战略思维缺位的弊病。
人人时代,媒体懂的道理,所有流量参与者现在都懂,只有企业才是软柿子,捏它,准爆汁儿。
我最后的结论是,企业要清楚的知道,在今天的舆论环境中,在流量面前,你是软柿子,你没有强硬的能力和本钱,哪怕你大如农夫山泉,老如联想,正如京东,强如阿里,没有什么是情绪不能冲垮的,在情绪面前,商业脆皮如薄冰。
先看一下时间轴。
10 月 14 日,杨笠与京东的之一张海报出现。
10 月 16 日,章泽天参与光明会的谣言报警结束。
10 月 17 日,事情失控,杨笠成为男性讨伐对象,流量爆发。
10 月 18 日,京东金融挤兑的谣言出现。
10 月 19 日,京东 90% 员工为女性的谣言出现。
10 月 19 日,京东参与全球契约组织谣言出现。
整个事件的解读走势,与传统媒体时代截然不同,如果这件事情在十五年前,大概率在 17 日就会结束,媒体批评京东找杨笠合作,但是后续的各种江湖传言不会出现。但是十五年后,事情的走向就截然不同,企业不仅仅要为自己犯下的错误买单,而且还要付出成倍的代价。谣言,你也要买单,你委屈也没办法,上一次的经典案例就是奥运会期间的伊利乒乓球代言事件。
我们有什么启发呢?别人的摔跤,我们能做的唯一的事情,就是看清摔跤的姿势。所以大厂传播团队经常去复盘别人的错误,京东和杨笠的危机,据我所知,已经成为研究案例。
首先,对外任何合作,舆情风控要与法务风控一样重要。
外界舆论对企业的影响,现在是历史更高峰,企业已经没有所谓的内部信息了。极度透明的社会,你所有的行为都呈现在大众视野里,公关作为处理舆情的部分,它的重要性已经与法务一样。
这是一个无法改变的舆论环境,技术走到这一步了,大家都有说话的权利,企业改变不了什么,海量的内容传统的编辑模式也无法处理,人们只能拥抱算法,企业能做的事情,就是研究一下,如何在算法面前,确保自己不被流量伤害。
老干妈、海天酱油、农夫山泉、西凤酒、涪陵榨菜、飞鹤奶粉无数传统企业,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从未遇到过舆情危机,他们甚至一度认为自己不需要公关部,但是在流量时代,他们一个也没逃过,开始一个接着一个被拉下水,鞭打一顿。
如今电商行业的公关最喜欢说什么?我们早就不打了,没什么价值。但是事实大于雄辩,没有一家企业是安全的,公关部不仅仅有价值,而且要变成所有企业的共识,必须有,且必须上升到战略高度,一切对外的沟通,公关部都要起到风控作用。
在充满竞争的商业社会里,最可怕的事情,不是竞争,而是自己犯错。尤其是对于京东这种已经发展多年的成熟企业来说,产品和系统已经越来越稳定,如果自己不犯错,外界很难再让其陷入舆论困境。
攻击京东的机会不常有,而攻击杨笠的机会一直在那里。
所以,加强公关对其他业务部门的舆情风控,避免自己犯错,是核心工作,市场营销可以成就你,但是舆情危机也可以毁了你。在过去其他部门可以不尊重公关,但是在未来,这种心态只会害了自己。
其次,数据分析,要时刻掌握宏观的社会情绪走向。
这几年,流量的加持之下,整个社会共识其实越来越少,价值观对立,情绪对立越来越严重,大家表面上不表露出来,但是在很多大是大非上,有着本质的冲突。
司马南曾经一度如鱼得水,利用一股情绪,成为了千万级别大网红。当他认为他就是社会共识的时候,他开始自信的走出办公室,去陕西、河南走访。最终发现,自己变成了人人喊打的那个人,去了西凤酒,成就了夹头酒,去了一趟胖东来,结果直播被劝退,吃两极分化情绪饭的流量,最终不得善终。
杨笠本质上,也是这种人,靠男女对立存在,原罪满满。
据我所知,现在真正一流的大企业早就开始从宏观层面上,研究社会的情绪走向。因为情绪是凌驾于公关之上,更高层面的核武器,所有公关战术层面上的小聪明,在情绪面前,一文不值,不堪一击。
柳传志积攒了几十年的企业家教父的光辉,一夜之间崩塌 / 马云十几年的年轻人创业教父的形象,瞬间烟消云散。钟睒睒几十年保持的低调沉默的状态,也会在流量面前,被毒打一顿。
如果这个世界,所有纬度的情绪,都有左中右,性别、教育、商业、政治、种族、文化、国际关系各个层面的指数和走向,就应该是巨型企业公关部研究的重点课题。多项数据表明,这个世界上,60% 以上的人,是中间派,随时可以做墙头草,剩下的 40% 有自己的明确价值取向,所以当一种价值认同超过 20% 之后,你就必须要重视起来。
很显然,京东市场营销人员目前没有这方面的认知。
第三,如何正确面对必然会来临的谣言。
互联网并不是谣言的原罪,造谣是人类的天性,来源于嫉妒和贪婪。三十年前中国哪怕小到村庄这种行政单位,也会有大量谣言。张三家的女儿从外面带了钱回来,第二天可能在村里,就会有人说,她在大城市里给人做小三,一样的道理。
张三很生气,去村里抽传话的人大嘴巴子,让他供出上游是谁,结果把村里所有人的脸都抽了一遍,也没办法找出来始作俑者。在一个村里,这种事都调查不清楚,何况在浩瀚无垠的互联网中。
京东如何去抓说京东金融挤兑的人?只要有几个人去取钱了,可能就是有人做了这个行为;京东如何去报警抓说它 90% 都是女员工的人,人家可以一句话回复,我又不是专业人士,我计算 *** 有误,删了就是。
当你犯错之后,谣言是必然产物,就像你感冒之后,咳嗽和发烧都会随之而来一样,这个时候所谓的黑公关会出现吗?当然,这个时候,不出现,什么时候出现,你自己把刀子递过来,我还不敢捅你一刀?瞧不起人,是吧?
各位老板,我们既然在人间打拼,就得认清规则,谣言常常有,能定位的不常常有,能抓到更好,抓不到也随缘。不是团队能力不够,只是这世间太复杂,加强在民间的侦查能力就好。
这个时候,做好所有的数据监控梳理,做数据研判才是核心工作,有几个公司在危机出现之后,能随时拿出动态事件走向时间轴的?让所有强关联的谣言用列表时间轴形式呈现和分析的?
后续的工作不是抱怨和陷入之前的错误,也不是内部甩锅,而是要预防次生伤害。
第四,一切的传播行为不能让流量取代价值观。
一个人可以价值观极端,但是一个大型企业,价值观一定是中庸之道。既然你要做大众的生意,大众需要的就是包容,所以大型企业在商业传播行为中,不能是流量至上,价值观应该在流量之上。
这就是做好第二条社会舆情风向分析的重要性,如果没有数据支持,就会容易出现误判。
有效传播和流量之间,往往并不具备直接关系,你是要走得远和准,还是要走得快和糙。我上篇文章写过一个观点,企业家现在做 IP,要认清自己的流量性质,人家到底是真爱你,还是来吃瓜你,心态不一样,结果也不一样。
所以,拥有众多粉丝的网红,有可能是神仙,也有可能是神经病。商业合作,尤其大企业的商业合作,一定要分析清楚对方的流量属性,价值观到底与企业吻合不吻合。
杨笠事件,其实是一个分水岭,这对于未来整个网红明星代言行业,都是一记沉重的打击。未来企业在找网红明星合作的时候,会更加谨慎,甚至不再用这种模式。
人人时代,一切都是透明的,这几天易建联不也正在烦恼之中吗?找他代言的企业也一样。网红是人,明星也是人,人的私生活都是一样色彩斑斓,你会做的事情,明星都会做,没有人是精神圣人,找明星网红代言,是我目前最不看好的一种传播手段,翻车的概率太大了。
这也是,今天为什么这么多企业家要自己做 IP 的原因,与其把命交给别人,还不如交给自己。
最后,还有几个小心得。
京东市场营销人员不是坏,而是蠢,竟然犯这种低级错误,反映出很多大厂市场无视公关的通病。
不说话可以,能道歉更好,一定不头铁,这是情绪性危机公关的三条铁律。
《乌合之众》依旧是传播学必读书籍,一百年前,吃瓜群众被人当枪使,一百年后,吃瓜群众还是被人当枪使,偷换概念非常好用,吃瓜群众哪知道参加活动和代言人的区别?大家只想看你的惨状。
电商行业,依旧是中国公关行业战斗力储备最多的行业,汽车行业系统性作战能力,还未超越。
对手的公关不一定能给你创造机会,但是其它部门往往可以。
我坚信这是一个因果世界,没有什么事情是无厘头的,我们之所以对很多事情没有预判,是因为我们的数据积累和分析不够,大数据就是传播行业的算命玄学,我想我应该开发一个大模型。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