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科技《思想大爆炸——对话科学家》栏目第88期,对话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系教授陈全。
嘉宾简介:
陈全,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系教授。长期从事计算机系统、计算机体系结构的研究,目前在相关领域发表学术论文一百余篇。研究获国家优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资助。曾获中国计算机学会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IEEE TCSC青年学者奖、阿里青橙奖。担任SCI期刊Parallel Computing、JCST、FCS编委及青年编委。研究成果曾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中国计算机学会(CCF)技术发明一等奖。
划重点:
1.云计算有非常大的应用前景。
2.中美的云技术差不多,从基础技术到各种软件其实美国并不比我们强。
3.“卷”其实是件好事,但“内卷”不一定,相当于大家都很努力,但效率没有提高。
4.科研效率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在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累一些也没关系。
出品|搜狐科技
作者|周锦童
编辑|杨锦
首届蚂蚁InTech科技奖联合搜狐科技,在外滩大会Creator舞台举行了颁奖典礼,10位青年学者获奖,每人获得由蚂蚁集团提供的20万元公益奖金。
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系教授陈全就是其中之一。
“我本人主要是做计算机系统的,刚才听到各位院士专家说要做‘真问题’,这是我非常认可的一点,也非常高兴我一直在坚守着做一些系统上的真问题。”这是陈全的获奖感言。
谦逊、努力、低调,是搜狐科技对陈全的初印象,而幽默、“有梗”、“接地气”是搜狐科技对话后给陈全加上的“新标签”。
云计算非常符合“胃口”
陈全是国内最早一批研究云计算的学者之一,2009年陈全还在读博士的时候就在做这方面的研究了。
谈及为什么会选择云计算这个研究领域时,陈全称这非常符合他的“胃口”。
“2007、08年云才出现,是非常新兴的技术,当时我的导师,过敏意教授,在做分布式计算,因为云是从分布式计算演化过来的,所以我那时候就开始做云计算,一方面它不仅有科研的属性,另一方面也有非常大的应用前景,国内外也有许多云厂商。”陈全如是说。
在陈全看来,自己是很幸运赶上了云计算发展的之一批浪潮,当然他本身也非常喜欢既能研究又能落地、真正实用的东西,因此,就一直坚持了下来。
近年来,云计算技术也经历了一些变革,陈全表示:“从云计算本身角度来说,一开始是云计算,现在出现的新一代云计算叫云原生。”
陈全举例道:“以前云计算是我给笔记本、台式机写了一个软件,把它放到云上来跑,而现在云原生相当于我在写这个软件的时候就默认它在云上跑了,我只需要给云平台写,不需要把笔记本电脑上的东西再搬上去了,简化了程序员的编程效率。”
“不仅如此,它的执行效率也非常高,把笔记本的软件搬到云上需要配置各种各样的配件,会影响到性能,但如果直接显示在云上,就不存在这些问题了,因为我们可以把它切成很多细小的组件,大家只需要写自己的小组件就好。”陈全补充道。
除了让编程人员开发大型软件更加简单外,陈全称云原生对软件的所有者也非常有好处,能够降本增效,而对于终端用户也能使用起来更方便、快捷和高效。
“所以你看,我们做云计算的人多干点活,就可以让其他的人的工作更简单、高效一点。”陈全对搜狐科技说。
的确如此,上海一家公司的智慧医疗系统就曾出现了这样的问题,3000家医院并行介入的时候,前台一度卡顿到无法挂号。在改造了后台资源管理系统后,使得后来5000家医院接进来也可以平顺运行。
对话中,陈全也提到了中美差距,他称目前中美的云技术差不多,中国在云系统方面肯定是之一梯队的,“从基础技术到各种软件其实美国并不比我们强。”陈全骄傲地说。
未来AI发展、应用快,会是云上的一个重要负载。陈全表示,“未来我们更多的会考虑,怎么样让云更好的支持这种新的负载,当然我们也会借助这些AI技术,不断进行优化处理。”
三位人生导师
回顾自己的科研之路,陈全坦言那是不可能一帆风顺的,甚至毫不避讳地说起了“大实话”:“我读博的时候天天掉头发,成宿成宿睡不着觉,真的,这很正常。”
“我们很多时候要解决落地的问题,直接解决是很困难的,而且我觉得我自己想的、做的再多也总是不全面的,后来我就找人交流,多听听他人的意见,哪怕他是外行,甚至当时觉得完全不对,但过几天一想可能就会变得很有道理。”陈全如是说。
陈全本人主要的研究方向是云计算图计算和体系结构,偏底层,要写非常多的代码,他觉得系统方向很难做出颠覆性的东西,所以大多时候都直面业界的困难,真正解决用户的痛点问题。
在博士期间,陈全在导师的带领下就曾经帮助业界解决过一些实际的问题,“比如双十一凌晨抢购的时候,1000倍的人来买东西,系统怎么样能够在一秒钟之内扩展1000倍资源就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我们不是从论文中找问题,是从用户中找问题。”陈全如是说。
他的导师上海交大教授、云计算领域专家过敏意,对陈全的影响很大。
“我的导师最有特色的地方就在于他不会限制我们的方向,他会指明大方向告诉我们具体问题,但方案需要我们自己慢慢摸索,我现在也在采用他这种比较开放的思路,不过我更喜欢学生们能够反驳我,更好给我说服,这样说明他比我厉害,我会很开心。”陈全分享道。
第二位对他影响很大的人是陈全在新西兰访学期间的导师。
“新西兰是一个非常宁静的地方,我在那的一年可以不用考虑任何事情,只专心做研究就可以了,我新西兰的导师会教我一些研究 *** ,我们早上九点上班,下午四点就下班了,还可以午休,他反‘内卷’,让我学会了工作和生活平衡。”陈全回忆着当时不“内卷”的日子。
第三位对陈全影响大的就是他博士后的老师,陈全是在美国读的博士后,但那边完全是反过来的,非常非常的‘卷’,不过也快速提升了他的科研能力。
“所以这三种状态我都经历过了,也都学到了很多东西,我觉得我本身是自己‘卷’自己,但我希望同学们放松一些,不愿意给他们太多压力。”陈全如是说。
拒绝内卷,做确实能够落地的事情
谈及目前国内科研“内卷”的现状,陈全也有着自己独特的看法:“ 我觉得‘卷’其实是件好事儿,但是‘内卷’不一定。”
“‘卷’的意思是说大家一起努力完成一件事情,我觉得是需要鼓励的,但‘内卷’相当于大家都很努力,但效率没有提高,所以这是有问题的。”陈全进一步补充道。
在陈全看来,不要把精力花费在一些额外的开销上,科研效率是非常重要的,“内耗”是要不得的,如果在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就算累一些也没关系。
不过陈全也并不是一味地工作,“业余时间我会去游泳,锻炼一下是很好的,当然年轻人也应该打一些游戏的。”
“那您玩《黑神话:悟空》了吗?”搜狐科技问。
“哎呀,准备要玩的,主要是太忙了,还没来得及。”陈全笑道。
基础研究是非常枯燥的,但看陈全的样子好像已经游刃有余。
“长期坚持确实很困难,每个人都有职业倦怠期,就是不想干了。但对我来说,我尽量让自己开放一些,我会鼓励学生们和我辩论,无须考虑我老师的身份,想开脑洞就开脑洞,想反驳我就反驳我,他们比我年轻,总是有很好的idea,和他们讨论的过程中我也能得到很多输入。”陈全分享道。
陈全继续补充道:“从另一个角度来讲,我目前的方向和业界结合比较深,所以我不仅仅局限于自己的科研上,我会尽量多地与企业交流,了解大家真正面临的问题,自然而然就有相应的研究需要我们去做,来帮他们解决这些问题。”
对话最后,当搜狐科技问道有没有什么经验分享给广大科研工作者时,陈全毫不犹豫地说:“拒绝内卷,做确实能够落地的事情!”
发表评论
2024-10-25 02:16:05回复
2024-10-25 02:19:58回复
2024-10-25 02:23:03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