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导者和支持者。当代高校教师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使命,是培养青年科技创新人才的重要力量。
在过往科研经历中,我深刻体会到:教育家精神是离不开代代传承的。我的导师王成勇教授,就注重用爱培育爱、激发爱,滋润学生心田,成为学生筑梦、追梦、圆梦道路上的领航人。
在学生培养方面,他曾成立学生科研小组,定期组织研讨,并资助学生参加学术会议,引导学生走上学术创新之路。此外,他还潜心钻研教学改革,坚持为本科生讲授机械制造基础等课程,致力于打造多样化的学习体验。在研究态度方面,他总是指导我们,做研究要望得远,还要扎得深。“做研究永远要瞄准5年以后甚至更加长远的问题。”这一立足长远、立足国家需求的研究态度,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
成为一名高校教师后,我践行着导师传递的教育家精神,也逐渐对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工作产生了更多思考。
培养青年科技创新人才,需要注重树立学生的理想信念,培养其知行合一、守正创新的精神,帮助青年人才锻造强大内心。这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增强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科技创新的思维,从而在未来的工作中更有效地应对复杂挑战。
教师应引导学生树立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力量的信念,将小我融入大我。很多学生在刚入学时,对于自己所学知识的重要意义和价值并不清楚,不知道这些知识能用来做什么、解决哪些现实问题,因此难免会有畏难、迷茫等情绪。在这一方面,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结合国家的重大战略需求开展科研工作。通过参与相关项目和课题研究,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国家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从而把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作为前进的动力,把解决国家“卡脖子”难题作为自己奋斗的方向。
青年科技人才需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以便理解和掌握科学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前沿动态,这种知识的积累为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提供了重要支撑。当然,只有理论知识还不够,产业知识也是学生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日常教学中,我会鼓励学生走出实验室,深入产业前线,了解真实的产业情况。
在产业实践中,学生不仅能掌握最新的技术和行业动态,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能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同时,我会引导学生从工程问题中提炼科学问题,开展基础研究,再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实际工程问题之中,形成良性循环。
除了课堂,好的教师还要为学生提供更多元的学习渠道,帮助他们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受导师影响,我也会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术交流、企业参观和行业展会等活动。通过与业界专家的交流和学习,学生能够获取更多知识和灵感,从而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我和同事们致力于营造一个开放和包容的创新氛围,鼓励学生大胆尝试,有逻辑地开启奇思妙想,并给予各方面支持,让他们能够将创意付诸实践。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特别注重提供一定的容错空间,让学生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大胆尝试新 *** 、新技术。我认为,在科研过程中,学校和老师允许学生经历失败的考验,并引导他们在失败中总结经验,有利于青年科技人才进一步去探索和突破。
学生踏入科技“无人区”之前,畏难情绪是人之常情。我常常与学生分享《菜根谭》中的一句话:“一苦一乐相磨炼,炼极而成福者,其福始久;一疑一信相参勘,勘极而成知者,其知始真。”人生有苦也有乐,只有在苦难中不断磨炼而得来的幸福才能长久,科研亦是如此。在漫漫科研征途中,我们既要有信心,又要具备怀疑精神,在反复考证和比较中获得智慧才是真学问。这个过程,也有助于培养学生不畏困难、勇于探索的强大内心。
教育家精神需要被代代传承,我想,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用心培养,高校教师能够更有效地促进青年科技人才的成长,为国家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作者系广东工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教授)
郑李娟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发表评论
2024-09-19 06:51:06回复
2024-09-19 06:54:11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