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35年,教育家精神成为广大教师的自觉追求,实现教师队伍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数字化赋能教师发展成为常态,教师地位巩固提高,教师成为最受社会尊重和令人羡慕的职业之一,形成优秀人才争相从教、优秀教师不断涌现的良好局面。”这是日前发布的《 *** 中央 国务院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 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所提出的要求。

为教师创造更多成为教育家的空间

要让教育家精神成为广大教师的自觉追求,让教师成为教育家,需要以问题为导向,切实解决当前困扰教师职业化、专业化发展的“老大难”问题。其关键在于,立足教师职业的“专业性”,改革对教师的管理与评价体系,推进专业化的教师管理与评价,让教师拥有充分的教育自 *** ,能安心、专心地教书育人。“专业化”也是弘扬教育家精神的重要关键词。

当前,我国教师群体普遍关注两个问题。一是非教学负担沉重。有一些基层教师甚至反映,只有30%左右的精力用于教学。对于这一问题,教育部从2019年起就推进给教师减负的工作,各地也制定了给教师减负清单,但是,一些地方仍存在教师负担“越减越重”的现实问题。二是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躺平”问题。这严重影响学校正常教育秩序,以及教师的职业荣誉感。

在一些地方,教师的非教学行政负担为何难以减轻?是因为上级行政部门掌握对学校、教师的考核、评价权,行政部门也就可以利用这一权力,给学校、教师布置非教学任务。对于这些非教学任务,学校与教师均难以拒绝,只能在完成后将其作为自己的业绩进行陈述。包括给教师减负这一工作,有时就是由行政部门采取开会、要求教师写减负心得体会的方式推进,这就容易让减负工作存在 *** 的问题。

我们还要看到,现实中,有些教师对学生进行正常的管教,也会遭遇举报、投诉,导致教师要把很多时间用于应对外界的举报、投诉。一些地方教育部门、学校担心举报引发“舆情”,因此要求教师要做到“零举报”,并为尽快平息舆情而采取“息事宁人”的态度。这是违背常识和不符合教师职业“专业化”要求的。有举报并不能说明教师就有问题,要针对举报反映的问题,进行客观、公正的调查,如果调查发现教师有问题,要依法追究教师责任,而如果教师没有问题,那就澄清问题。对于那些造谣生事、污名化教师的所谓的“举报”,则要支持教师拿起法律武器维护合法教育权利。针对教师“教学问题”的调查,应该坚持教育标准与教育原则,不能受非教育因素干扰。学校和教育部门也不该怕舆情,而要坚持依法治教。

只有建立起以专业化为导向的教师管理与评价体系,才能给教师两个“底气”。一是拒绝不合理非教学任务的“底气”,在“专业化”管理与评价体系中,教师不用担心拒绝上级部门的不合理任务而被“穿小鞋”,影响到考核、评级以及职称评审等切身利益。由此构建有利于弘扬教育家精神的行政部门与学校的新型关系,提高教育与学校的现代治理能力。二是坚持依法自主教学的“底气”,专业化的管理与评价体系,会对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行专业化的评价,并关注教师的教育能力与教育教学贡献,教师不用担心自己对学生的管教行为遭遇无理投诉。这也可以促进建立良好的家校关系,引导学生和家长理性对待教师的管教。

另外,唯分数、唯升学、唯职称等评价 *** ,也容易导致基础教育出现功利化、短视化的办学倾向,这也不利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实现教师的教育家梦想。而破除上述问题的关键,也在于推进专业化的教师管理与评价。总而言之,真正给教师减负,让教师专注于教学工作,可谓让教师成为教育家的必由之路。

熊丙奇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