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上海姑娘沙白因患系统性红斑狼疮,多年治疗状态不佳,最后赴瑞士安乐死的新闻冲上热搜,引发了网友们对于疾病、死亡、亲情、生命等议题的激烈争议。

上海女孩安乐死事件引热议:假如生命只剩最后一天,你会怎么过?

今天,壹心理想和大家客观地聊聊这个极具争议性的话题:

人该如何有尊严地活着和死去?

如果生命只剩最后一程,你希望自己如何离开?

我们都经常听说一句话:好死不如赖活着。

而对于有些饱受疾病痛苦的人来说,最可怕的不是死亡,而是没有尊严地活着。

台湾体育名嘴傅达仁,是亚洲之一位安乐死的中国台湾人。

2016 年,傅达仁检查出胆管堵塞、发炎,要在胆管里放支架,才能让胆汁流出来。

但支架每次只能放半年,时间一到,又要动手术把支架取出来再放进去。

第二次放支架的时候,切除了胆。

同时,大病小病轮番侵袭,左眼视力退化到几乎全盲,痛不欲生。

他开始寻求安乐死,认为这种方式可以避免 " 过度医疗 ",不仅可以减少医疗资源的浪费,也能减轻病人的痛苦。

家人反对,怕他是一时冲动,劝他:" 很多人没有胆,也可以活得很好。"

但他说:" 痛不在你身上。我已经八十几岁了,我活够了。"

2017 年,他又确诊了胰脏癌。

医生说,如果要做手术,这样的高龄很危险,且存活的几率仅有 50%,甚至可能躺着度过余生。

他决定放弃积极治疗,儿子傅俊豪和他去了瑞士,在知道安乐死的死亡流程后,傅俊豪退缩了。

那时候,家人只想让他多陪他们久一点,于是鼓励他写自传、办画展,希望可以转移他的痛苦。

直到有一次他对一个止痛药物过敏了,到医院已经神志不清,甚至陷入濒死状态。

当他奇迹般地被抢救过来,说了一句话:" 想死也死不掉,想活又活不了。"

傅俊豪才意识到,他的不舍,让爸爸有多痛苦,而自己什么都帮不了他。

家人下决心支持他,觉得没有痛苦地死去,或许对他是更好的选择。

申请流程十分繁琐,确定最终日期前,他和家人去瑞士和医生面谈过两次。

医生需要确认三点:之一,本人是自愿的;再者,病情的严重性真的能达到实施资格;最后,当事人的心理状态是健康的,且意识清楚。

实施当天,他们进入了一个 " 尊严屋 ",一家人可以坐在那里吃饭,和家人分享最后的想法。

在现场,医护人员反复问他是否真的确定要安乐死:" 如果你不想要了,随时都可以停止。因为这是你自己的权利,我们没有人可以影响你。"

傅达仁从未动摇 。

最后,他在家人的陪伴下,一起唱着他改编的歌曲,和全世界告别:" 再见 ,Farewell so long。"

事后儿子傅俊豪说:" 所有他想做的事情都完成了,所有的事情都交代完了,真的是没有任何遗憾地走了——是他想要的‘平安喜乐的再见’。"

所以值得我们思考的是,对于有些正在承受身体极大痛苦的人来说,比起被人工地活着,TA 们有没有权利选择有尊严地离开呢?

安乐死源于希腊语 "Euthanasia",原意是指 " 幸福地死亡 "。

国内外学界关于 " 现代安乐死 " 并无统一的概念界定,但通常有以下共同点:指病人肉体、精神上承受着难以忍受的、极端的病痛折磨且临近死亡;病人自己主动要求或同意加速死亡;病人具备医疗自决能力;能够正确地认识且接受该医疗措施所致后果;部分明确规定由医生实施。

安乐死一般分为两类。

一是积极的(主动的)安乐死。指在当事人主动要求下,医护人员或他人采取措施结束其生命,如注射药物。

二是消极的(被动的)安乐死。指终止对当事人(如病危且无法治愈的病人)维持生命的医疗行为,让其自然死亡。

值得注意的是," 消极的安乐死 " 这个概念已经逐渐由" 尊严死 "取代,是一种在病人弥留之际,不做过分的治疗,而是用安宁缓和的方式给病人以临终关怀,更大程度地减轻 TA 们的痛苦,给予心理、社会及精神上的支持,让 TA 们自然而有尊严地离开这个世界,是对患者生命自 *** 的尊重。

在我国," 尊严死 " 已经被越来越多人重视。

" 尊严死 " 的知名推广者罗点点认为,安乐死和 " 尊严死 "(或 " 自然死 ")最本质的区别在于:

安乐死涉及主动的致死行为,不管这种致死行为是由谁来提供的,而且安乐死是提前结束生命的。

而尊严死(或自然死)不涉及积极的致死行为,死亡时间既不提前也不拖后,遵循一个自然的死亡时间,这是二者最本质的区别。

安乐死至今还没有在多数国家合法化,且关于安乐死是否应该合法化的争议一直不断,尤其是安乐死常常会与 " 医助自杀 " 混淆,其中涉及了很多社会、法律、道德、伦理等难题。

① 人的生命神圣而不可侵犯。

部分持有生命神圣论的人认为,生命是至高无上的——既然还有生的机会,寻求安乐死是一种消极的人生态度。

人死了,就什么希望都没了,没有人可以剥夺一个人的生命,包括自杀和安乐死。应该让生命自然地来,自然地去。

如果安乐死为人们提供了一个逃离痛苦的合法出口,会不会容易导致越来越多人漠视生命,过于轻易地就放弃活着?

新民周刊 2023 年在《安乐死正趋商业化》报道中指出,在安乐死合法的地区,出现了其遭到滥用的商业化行为,导致" 滑坡效应 "(slippery slope)——

指一旦允许某种看似合理但具有潜在风险的行为(如安乐死),可能会逐渐导致更严重或不可控的后果,例如被滥用为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手段 ‌。

例如,加拿大在 2016 年实现安乐死合法化时,相关法案规定其申请者必须是 " 能预见到死亡的不治之症患者 "。2021 年 3 月,这条规定被取消。而从 2023 年 3 月开始,患有精神疾病的人也有资格申请安乐死。

与此同时,荷兰、比利时的法律已经允许一些原本还可以再活许多年的病人,以 " 心理疾病 "" 厌倦生命 "" 感到孤独 " 等理由接受安乐死。2015 年,年近 24 岁的比利时姑娘艾米丽因为抑郁症获准安乐死,引起舆论哗然。

△ 图源:《明天之前》极力反对安乐死合法的残疾人珍妮

② 如何确定当事人真正的意愿?

人想死的想法可能是阶段性的,会随着时间变化和复杂的心理状况而改变。

比如在病痛折磨、恐惧和巨大的精神压力下,人或许会做出非理性的决定。

如果一个人在执行安乐死过程中后悔了,又无法表达,最终导致死亡,这又是 " 谋杀 " 的另一种形式。

还有一个可能性,病人家属、医生会否可能为了个人利益而利用安乐死 " 谋杀 " 病人?比如刻意跟病人夸大病情,加重他的恐惧情绪等。

安乐死合法的阀门一旦打开,病人会不会不是因为痛苦,而是因为迁就亲人而违心地选择安乐死?

对于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来说,还有一个悖论式困境——

假如我现在意志清醒,签订了安乐死的协议书,但这只代表了我现在的意志。等我的健康状况到了需要安乐死的程度,比如严重失智,往往已经不满足安乐死 " 神志清醒 " 的先决条件了。此时执行安乐死,执行者是不是变成了 " 谋杀 "?

这其中涉及了诸多法律、道德和伦理的界限,难以有标准的判定。

③ 安乐死会不会阻碍医学的发展?

医学是不断发展的科学,不治之症或许明天就会研究出新的治疗 *** 。

有部分人认为,安乐死让医护人员放弃了拯救病人的努力,侮辱了医学救人的内在本质和使命,

病人选择了安乐死,但疾病并不会因此消亡,它还会继续存在。

如果我们在面对疑难杂症时,都选择了放弃,罕见病药物研发的动力会不会减少,医学如何进步?

△ 图源:《明天之前》

④ 痛苦的人死了,亲人的创伤怎么办?

痛苦的人死了,活着的人还要继续承受着丧失的痛苦和社会舆论的压力。

而失去亲人的创伤,甚至可能需要一生来治愈。

英国的黛比,曾陪伴患渐冻症的丈夫西蒙实施安乐死,被 BBC 拍成纪录片《如何死亡,西蒙的选择》,播出后引起很大反响,推进了英国对安乐死的讨论。

但她丈夫死后,留给她的,是难以磨灭的创伤。

她觉得丈夫选择了离开自己,就这么撒手去了,好像关于他的一切,都戛然而止。

黛比感觉自己被抛弃,经常陷入是不是因为自己做得不够好,才让丈夫不愿留在人世的自我怀疑和愧疚中。

" 如果是我得了这种病,我肯定会考虑安乐死。但是我首要考虑的是对我家人的影响。"

△ 图源:《明天之前》

她还没完成丈夫死亡的悲伤过程,还没能接受丈夫死亡的事实。

或许安乐死要教会我们的,正是怎样对待生命。

这些难题没有统一的答案,答案需要我们用一生去探索。

沙白的故事,是个体的抉择。

对于大众而言,或许更有意义的是,她让更多人开始思考:

人的一生该如何活着?

德国哲学家马丁 · 海德格尔认为,人从一出生,活着的每一分钟,都是走向死的过程。

因为人类的存在不是无限的,而是有限的,且这种有限性并不是我们所能控制和改变的,而是我们必须接受和面对的状态。

因此他提出了" 向死而生 "的概念,一种生命意义上的倒计时法。

这并不是在追求死亡,而是将死亡融入生活中,认识到自己的有限性,从而更加珍惜时间、关注生命本身,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激发出生命的内在活力,提高生命质量,活出更多的可能性。

其实人生不过短短 30000 天,根本无法重来。我们该如何过好当下,才能不枉此生呢?

以下是一些可能有用的建议:

1、重视当下

向死而生强调了活在当下的重要性,不要为过去或未来的事情过度焦虑,而是专注于现在,享受当前时刻的美好。

苹果公司创始人乔布斯曾说:" 死亡是生命最伟大的发明,一个人只有在认识到自己是要死的时候,才会开始思考生命,从而大彻大悟。不再沉溺于享乐、懒散、世俗,不再沉溺于金钱、物质、名位,然后积极地去筹划和实践美丽人生。"

所以,在长达 33 年的时间里,乔布斯每天都会问自己:

" 假如今天是你生命中的最后一天,你还会做你今天即将要做的事情吗?"

如果连续几天的答案都不是肯定的,他就意识到自己必须做出改变了。就这样,他坚持做着自己喜欢的事,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天。

2、用心经营好亲密关系

纪录片《临终笔记》中的老爷爷,年轻时忙于工作,因而忽视了家庭。直到自己患癌,他开始珍惜和家人一起的时光:

之一次对结婚 40 年的妻子说 " 我爱你 ";

之一次感谢 94 岁母亲对自己的照顾;

认真地陪伴孙女们,和亲人朋友们好好告别

这也提醒我们,不要被不重要的人和事过度消耗人生,花多点时间与爱自己和自己爱的人在一起,让自己不留遗憾。

3、探索和追求内心的真正意愿

澳大利亚有一位临终关怀护士,叫布罗妮 · 瓦尔,陪伴了无数病人走完生命的最后一段旅程。

每当她问起病人这个问题,发现他们后悔最多的是这 5 件事:

1. 没有按照自己的意愿好好活过。

2. 花了太多时间工作,而不是享受生活;

3. 没能真实表达自己的感受;

4. 没有多和朋友保持联络;

5. 没有让自己过得更快乐。

这些遗憾都有一个共同点:人们在好好活着的时候听从本心,直到人生尽头,才真正看清想要的东西是什么,可一切都为时已晚。

所以,我们要在好好活着的时候,尽量忠于自己,找到内心真正想做的事情,勇敢而坚定地去实现它。

4、寻求专业帮助

如果你感到无法处理死亡焦虑,或者有困惑无法自行解决,可以多看书,多和身边的人聊聊,甚至寻求专业帮助,探索真实的自己,才有机会活出自己。

著名心理学家欧文 · 亚隆谈死亡焦虑时说过:" 没有充分活过的人最怕死 "。

生命这门课,是我们一生都要学习的课题。谈论死亡,是为了更好地活着。

好好陪伴爱的人,用心做喜欢的事,在有限的生命中,活出高质量的人生。

愿我们走到生命结局时,都能此生无憾地说一句:

" 我度过了极好的一生 "

世界和我爱着你。

作者:笛子

图源: *** 、unsplash

参考文献(滑动查看)

[ 1 ] 自述:傅俊豪 编辑:白汶平 . 中国之一个选择安乐死的人 . 公众号:一条 ,2018-11-05.

[ 2 ] 李佩珊 . 傅达仁儿子谈父亲安乐死 :" 他想要喜乐再见 ". 公众号:三联 · 生活周刊 ,2019.03.01.

[ 3 ] 导演 : 希 · 韦塞尔卡 , 主持人 : 曾宝仪 . 纪录片《明天之前》第 4 集 .

[ 4 ] . 李冰华 , 杨楠 . 关于安乐死 .《健康之友》 [ J/OL ] 2019 年 15 期 .

[ 5 ] . 杨宙 . 一个科学家决定安乐死 .《恋爱 · 婚姻 · 家庭 ( 养生版 ) 》 [ J/OL ] .2019 年 4 期 .

[ 6 ] . 王晓翔 . 安乐死与死亡的自己决定权 .《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 [ J/OL ] .2016 年 6 期 .

[ 7 ] . 从玉华 . 生命最后的尊严 .《 中国青年报 》2012 年 11 月 21 日 12 版 .

[ 8 ] . 周洁 . 安乐死正趋商业化 [ N ] . 新民周刊 , 2023-07-01.

[ 9 ] . 王姝 , 何强 . 对话罗点点:" 尊严死 " 与 " 安乐死 ",争议焦点是什么? [ N ] . 新京报 , 202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