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纷繁复杂,但绝非法外之地。近日,广州市南沙区人民法院审结一起因在朋友圈发布侮辱诋毁他人信息引发的名誉权纠纷案件。
小月(化名)与小静(化名)为某集团公司同事,小静怀疑其前男友与小月之间存在不正当男女关系,因此在 2023 年 3 月、4 月期间,使用其实名注册绑定的微信号在朋友圈发布了共计 40 条侮辱、诋毁小月的内容。
除相应辱骂文字外,小静还直接发布经过编辑的小月与其他男性的合照及带有小月手机号码的截图,暗示小月插足他人感情。
小静的微信好友中有集团公司大量领导、同事,小月知晓小静发布上述朋友圈内容后,自觉遭受严重的精神困扰、处于抑郁状态进而前往医院寻求心理治疗。
根据《疾病诊断证明书》《门诊病历》显示,小月向医院自诉近 2 周被人骚扰觉得心情不好,医院诊断小月为抑郁状态,并建议全休 2 周。
小月认为,小静的行为导致其名誉权受到严重侵害,因此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判令小静立即停止侵权行为、公开赔礼道歉,并赔偿相应经济损失、精神损害赔偿金、 *** 律师费等。
广州市南沙区人民法院一审判决:小静应于判决生效之日起十日内删除微信号中发布的案涉 40 条朋友圈内容,在该微信号朋友圈中持续十日公开发布对小月的道歉声明,若拒绝履行和迟延履行,法院将在相应媒体刊登判决的主要内容,费用由小静负担;小静向小月支付精神损害赔偿金 20000 元;驳回小月的其余诉讼请求。
小静不服,提起上诉。
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二审判决: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小静因怀疑其前男友与小月存在不正当男女关系,为此通过其微信持续发布 40 条侮辱、诋毁小月的朋友圈内容,在集团公司领导同事中损毁和贬低小月名誉,小月因此情绪低落导致抑郁。
小月依法有权要求小静立即停止侵害其名誉权、赔礼道歉及赔偿损失,法院遂作出上述判决。
法官提醒,如今微博、微信朋友圈等 *** 平台已经成为社会信息传播的重要媒介,但无论在现实生活中还是在 *** 空间里,都应当遵守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德,一旦越过法律 " 红线 ",造成他人合法权益的损害,将需要为自己的言行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