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戴瑶 记者 赵安琪

极端天气频发,中国持续为全球气候治理注入动力

2024年以来,极端天气席卷全球,多国遭遇洪涝、干旱、高温等气候挑战。在日前举行的第77届世界卫生大会气候与健康圆桌会议上,世界气象组织秘书长席列斯特·绍罗指出,2023年是有记录以来人类历史上最热的一年,而且这个趋势在2024年仍在继续,气候变化已成为当代人类面临的最为紧迫和复杂的全球性挑战之一。

应对全球气候挑战需要更紧密的全球合作。中国持续推动可持续发展及新能源技术创新,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注入动力。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气候金融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刘慧心在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在推动企业的绿色发展,包括助力新能源等绿色产业发展等方面,开展了许多系统性工作,绿色低碳已经成为中国高质量发展的一个主旋律。

近日,严重热浪侵袭印度,多地气温连续数日超过45摄氏度,已导致数百人死亡。气候变暖是印度此轮高温的一大主因。视觉中国供图

中国新能源企业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5月29日,新疆米东3.5GW光伏项目断路器顺利合闸,标志着全国单体容量更大的沙漠光伏项目成功并网,该光伏电站也刷新了全球更大单体光伏电站纪录。建成后,与同等规模的燃煤电厂相比,该电站每年可节约标准煤约194.88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607.17万吨、烟尘约165.65万吨、氮氧化合物约91350吨,为保障我国实现“双碳”目标再添助力。

近年来,我国在新能源低碳转型和可持续发展领域成效显著。国际指数编制公司MSCI日前发布《亚太气候行动进展报告》称,中国企业在清洁技术领域表现突出。国际可再生能源署(IRENA)报告也对中国清洁能源成就表示赞赏,指出过去10年间,全球风电和光伏发电项目平均度电成本分别累计下降超过了60%和80%,其中很大一部分归功于中国创新、中国制造、中国工程。

国际能源署(IEA)的报告指出,2023年全球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容量5.1亿千瓦,中国贡献超过一半;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均突破900万辆,连续9年位居全球之一,新能源汽车出口120.3万辆,同比增长77.6%,成为推动全球汽车产业转型的重要力量。中国风电、光伏产品已经出口到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获得清洁、可靠、用得起的能源。

刘慧心告诉记者,得益于多年的战略布局及产业深耕,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已成为我国外贸新的增长点,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具有极高的重要性。这些绿色低碳领域先进产业和技术的发展正在逐步重构新时代下的生产和消费模式。然而,个别西方国家为了本国利益,无端打压、制裁中国新能源企业,这样的贸易保护主义是不可持续的,不利于全球绿色低碳化转型。

发达国家言行不一拖累气候治理进程

美欧等发达国家在国际谈判中对气候治理表现积极,但在实际推进过程中言行不一,直接拖累全球气候治理进程。

面对中国企业探索绿色转型的成果,美欧等发达国家没有选择合作,反而持续出台政策进行围堵打压。英国《金融时报》6月3日报道称,欧盟正在加大力度打击中方风能、氢能等产业,以“保护”本国企业。然而据国际能源署估算,在氢能领域,除中国外其他地区难以实现其项目计划,该机构已下调对除中国以外其他所有地区的预期。

此前,欧盟曾数次对中国新能源企业启动所谓“反补贴”调查;美国也对中国新能源汽车追加关税,大行贸易保护主义。对此,刘慧心指出,欧美的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极大地消耗国际信任,是全球气候治理行动中的重大不确定性因素。“如今国际局势复杂,地缘政治等问题可能成为制约全球气候治理合作的因素,各国应在更广泛的气候议题上达成共识,不要让政治博弈成为推进气候行动的障碍。”

此外,发达国家不兑现承诺、不履行义务,在气候问题上失信于“全球南方”,也加剧了全球分歧,拖累全球气候治理进程。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5月29日表示,发达国家2022年才首次兑现提供约1000亿美元帮助较贫穷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承诺,比原定时间晚了两年。

对此,刘慧心指出,对于发达国家的气候资金承诺,除了承诺履行时间延期,资金提供形式、资金质量等都和预期有所差距。所谓的“援助”难以有效满足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需求。

据英国路透社5月22日报道,2015年至2020年间,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国对国”直接援助中,有高达54%的资金属性并非无偿援助,而是有偿贷款。“欧美等发达国家虽然作出了众多气候承诺,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尤其是在对发展中国家支持等方面,达成情况是要打折扣的。”刘慧心分析说。

“中国之治”彰显“大国担当”

气候变化导致的极端天气给许多发展中国家带来严重后果。据《印度时报》6月3日报道,截至当日,今年印度全国因高温死亡的人数已上升至211人。巴西南部南里奥格朗德州4月底以来发生的严重暴雨灾害已导致至少169人死亡,超过800人受伤,60多万人无家可归,总受灾人口超过200万,经济损失惨重……

“气温上升是全球变暖迫在眉睫的迹象之一。”中国驻印度大使徐飞洪近日在社交平台上呼吁公众关注极端天气及其背后的气候变化问题,“这需要共同的努力和绿色能源转型(来应对)”。

作为全球更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在推动国内可持续发展走深走实的同时,也在积极寻求与各方合作,为全球气候治理注入动力。世界气象组织秘书长席列斯特·绍罗曾在3月接受采访时表示,中国是全球气候行动的典范。

全球气候治理的“中国之治”展现了中国负责任大国的担当。在5月27日举行的“中国-非洲-联合国气候变化合作高级别对话会”上,中国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署长罗照辉表示,中国积极落实《巴黎协定》,全方位推进项目合作,向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和帮助。5月30日闭幕的第四届小岛屿发展中国家国际会议上,与会代表指出,国际合作对小岛屿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挑战、实现具有韧性和可持续性的繁荣不可或缺,深化南南合作尤其重要,中国在其中发挥着积极作用。同日,中国驻美国大使谢锋在中美地方气候行动高级别活动上表示,作为更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更大的发达国家,中美在能源转型、循环经济等方面各有所长,完全可以优势互补、取长补短,中美气候变化合作潜力巨大、前景广阔。

对此,刘慧心分析说,中国在行动上切实履行应对气候变化的责任,是《巴黎协定》等各项国际气候协定中的积极履约方,中国在气候治理上的实践也获得国际社会广泛认可。广大发展中国家可以从中国的实践经验中获得重要的参考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