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中国供图

文学的青春表达

编者的话

在文学的世界里,总有一些青年创作者的故事格外引人入胜,他们怀揣着对文字的热爱,在不同的道路上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马亿,从理工科青年转身踏上文学之路,进行对人生命运的深刻思索,在作品中构建起当代青年的精神群像;三九音域,以幻想与现实的 *** 碰撞,创造出属于成年人的童话式 *** 文学作品;柠檬羽嫣,医学博士与作家的双重身份,在感性与理性间自如切换,以严谨专业的态度创作科幻悬疑作品。他们有着不同的起点、各异的创作风格以及独特的人生经历,但他们都在文学的土壤里精耕细作,用文字传递着自己的思考、情感与对世界的认知。

——————————

马亿:写作和我的人生相挂钩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郑欣宜 记者 周伟

不同于那些从小接受文学熏陶的作家,马亿的文学启蒙似乎来得有些晚。成长于湖北黄冈一个名叫浠水的小县城,少年时期的他并没看过几本课外书,上课和考试占据了他生活的全部。直到上大学后,他之一次感到拥有了无人看管的自由,“像是被拉紧了很久的橡皮筋,不自觉地就松了下来”。

现在回想起踏上创作之路的起点,马亿将其形容为某种“叛逆”。在大学,他开始谈恋爱,和室友一起逃课,直至实在是无所事事,便在学校的图书馆里闷头看书。就这样,他慢慢有了写作的兴趣,并一发不可收。尝试着写了几个短篇小说后,马亿开始用电子邮箱四处自由投稿,陆续发表在杂志上。毕业前夕,他的作品获得了第四届“紫金·人民文学之星”短篇小说佳作奖,并得到了去某出版社实习的机会。

就这样,一个理工科青年踏上了属于他的文学之路。

对人生命运的纸上思索

2020年,马亿入读北京师范大学与鲁迅文学院联办的作家研究生班。2023年,他的之一部中短篇小说集《游荡者》出版。

在《游荡者》的序言中,作家彭学明说:“马亿的每一部作品,都没有按规矩出牌。比如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主题等,都不是大众化的套路。不是情节推动故事、故事塑造人物、人物凸显主题,而是信马由缰,想停就停,想走就走。人物也好,情节也好,故事也好,主题也好,都像集束的散弹,看似漫无目标,实则发发命中。”

《游荡者》中收录的12部中短篇小说,时间跨度长达6年,构成了一幅反映当代青年群体精神面貌的人物群像图。最早的一篇《亲爱的爸爸妈妈》发表于2015年,当时马亿大学尚未毕业,笔下的人物和故事还带着一丝乡土小说的味道;同名小说《游荡者》发表于2021年,聚焦于两个漂泊于城市的青年“游荡者”。马亿说,本书中收录的很多篇目在创作之初并没有太多深刻的想法,是当时凭着感觉写:有时先诞生出一个人物或场景,有时先有大致的故事走向,“在写作的过程中,会逐渐地找到感觉”。

当被问及目前最满意且最能代表自己的作品时,马亿选择了两部中篇小说,其中之一便是《游荡者》。写这部小说时,他正试图从4年的北漂生活中放慢节奏,之一次用一种旁观者的视角观察北京这座城市,“这是我北漂这几年,对自己和所处的北京的一种纸上思索,描绘了一种个人和环境的关系”。另一部则是还未发表的中篇小说《趁墟》,马亿以在广州3年的生活为底本,进行对当下同龄人生存状态和人生偶然的书写,将对个人在城市中的命运流转的思考蕴含其中。

随着创作的深入,他的作品篇幅也从短篇逐渐向中长篇拓展。目前,他已完成了3部小长篇,首部长篇小说《隐身者》预计于2025年出版。“短篇小说的篇幅有限,好的短篇小说阅读起来会很快地‘上头’,而且这种感觉能持续的时间比较长,有点儿像是喝白酒,见效快。但这‘酒’要是不纯,掺杂了别的东西,真喝酒的人,一口就能尝得出来。”马亿表示,“读长篇小说可能更像喝啤酒,可以一边撸着串儿,一边聊着天慢慢喝,但是喝多了也能‘上头’,当然比白酒慢得多。”

“至于创作,短篇小说里面的情节和人物基本是无可遮蔽的,得有非常明确的目标和路径,往前冲,得有真想法,不然很容易就掉进平庸温吞的陷阱里。写优秀短篇小说的作家,某种程度上得是‘诗人’。而中长篇小说的写作,因为体量的原因,某些时候可以优哉游哉,耽误一会儿,留恋一会儿,只要是往前在行进着,阅读者是有这个预期来忍耐的。”马亿说。

写作是一种生活和度过人生的方式

马亿认为,小说创作不能有凭空而来的虚构,一切都来源于现实,至于这个现实是否直接来自于作者本人,则并不一定。直面当下,力图在最普通的日常生活里提炼出“诗”,是他目前在创作中最重要的题材取向。

“在之前的一些写作里,我刻意地少从自己身上来攫取写作的题材,但是慢慢地,我发现这是一个巨大的‘坑’。”马亿说,“如果一个题材是因为跟写作者贴得太近而导致写作者无法处理,或者特意避开,这是写作者的能力达不到。可能有点儿极端,我现在就是想直接从我个人身上挖掘,以形成某种写作风格。具体是什么风格,目前我也说不好,得写出来看。”

在马亿看来,写作确实是一道“窄门”,“将写作作为一种工作之余的爱好,你收获幸福的可能性比较大”,就连他自己现在也还难以做到生活和创作的完全平衡。而对于有志于踏上文学道路的青年创作者,马亿不愿给出太多有指向性的建议,“写作就是写作,是一种生活和度过人生的方式,写作需要祛魅。想写作的人自然会去研究自己喜欢的方向、自己喜欢的作家和作品,就像人一旦口渴了,就会本能地去找水喝”。

于他而言,写作正是如此。自2014年在大三时发表之一篇小说算起,马亿已经在文学创作这条路上走了整整10年。他坦言,自己最初的写作,无非是被印成铅字发表、出版一类的“虚荣”所牵引,但连续不断地写了10年,身边之前一起尝试写作的朋友所剩无几,越发体会到写作这件事本身的重量。“随着工作、结婚,个人生活的不断变化,慢慢发现,写作已经逐渐变成了自己的立身之本,在某种程度上,已变成了自己的‘主线任务’,早就脱离了最初单纯爱好的层面,是和自己的生活,往大点说,和自己的人生相挂钩。”

最近几个月,马亿一直在谋划写短篇小说,重新把之前自己有感觉的一些短篇找来看,重新学习。“因为近期生活动荡,还没实际动手写。2025年的短期目标,就是重新写出一批自己较为满意的短篇小说。”

----------

柠檬羽嫣:感性与理性的双面人生

安煜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赵小萱 记者 周伟

初见柠檬羽嫣,她穿着淡雅,谈吐自若,思路清晰,有着高学历女性的知性美。在交谈中,聊到有趣的话题,她会开朗地放声大笑,兴起时双手不自觉地挥舞着。

柠檬羽嫣称自己是“一名非常热爱写作的医生”。对于这两种身份,她认为共同点是“治愈”,“医生,通过医学研究治愈更多的患者;写作者,通过笔下文字治愈更多的读者”。

1994年出生于一个理科氛围浓厚家庭的柠檬羽嫣,从小喜欢阅读,在少年时代就走上了文学创作之路。2008年,柠檬羽嫣开始在 *** 上连载作品,以青春言情为主,有都市主题、也有古代背景。2011年,17岁的柠檬羽嫣出版了她的之一部作品。“写书有时候还是挺靠时运的,我不是那个时运更好的,也不是那个时运最差的。”柠檬羽嫣说。

在创作过程中,柠檬羽嫣力求内容达到更大程度上的严谨,经常会为了一个专业词汇的使用,翻遍参考文献。采访过程中,记者曾希望拍摄一些她在工作中的照片,但她不希望自己的双重身份对患者和同事造成干扰。“我对这两种职业给予充分的尊重。在医院的时候,我希望能够以一个非常职业的形象为患者服务、与同事进行科研,而不是他们看到我的时候,之一反应想到的是我的书。”

“我是很尊重写作的,很慎重地把它当作一份职业,所以我不会很随意地找个时间就去随便写点什么,我一直在努力找寻医学和写作之间的平衡点。”柠檬羽嫣认为自己有一种使命和责任,去宣扬女性力量和现实中的女性困境。这一点在她的最新作品《柳叶刀与野玫瑰》中也有体现。女主角苏归晓是华仁医院神经外科最出色的医生,但重大手术还是要让位给男医生。柠檬羽嫣说,在现实工作中也曾目睹过相似的事情发生,“都是按照同样的标准考进来、同样的标准去‘规培’的,女医生有哪里做得不到位吗?我是喜欢平等的,不论是责任义务还是未来的发展机遇”。与许多创作者将自己作为作品中主角的映射不同,柠檬羽嫣有着自己的思考:“有时候作者很难避免将自己的一些行为模式和价值观带入到角色中,但我还是希望尽可能加强自己对各种各样人物的把控。”

入行16年,柠檬羽嫣从一个少年成长为三甲医院医生、畅销书作家,她的作品也从当初的“小言情”到现在的现实类题材。提到未来,柠檬羽嫣说,对自己即将到来的“小懈怠”很是惭愧,“我一直和自己说,希望自己能再努力一点,每年都期望自己能再努力一点,但今年确实有点累了,所以我期望未来的自己能够找到一个更好的平衡点。不论是工作和生活的平衡点,还是写作和医学的平衡点”。目前,柠檬羽嫣正在创作一部科幻悬疑类的作品,以当下热门的脑机接口和人工智能为主题,北京中轴线作为重要元素贯穿其中。

尽管有着科研经验、专业知识累积,她仍一度认为自己的想象不能够完全“展翅飞翔”,“我确实不太擅长拿着5000年前的剑,飞到两亿年后的世界这类的天马行空想象”。基于当下的科研成果,以专业角度进行合理地推演,是柠檬羽嫣更加擅长的。但经过一段时间地思考,柠檬羽嫣不再纠结于此,“文学的本质还是需要落到人和社会的思考上,不论以何种方式,都是想要给读者一个更有力量、更加光明的未来”。

----------

三九音域:创作属于成年人的童话

安煜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宋宝颖

“从内容来看,童话和 *** 文学有共同之处,它们的幻想和想象力能够给人带来类似于避风港的感觉, *** 文学则是更加适合成年人的、内容更多元丰富的一种童话。”三九音域说,希望能够创作出属于成年人的童话。

因无法拯救战友而患上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孙悟空,进入精神病院修养;使用各种异能力的守夜人,团结一致抗击外敌、守护家园……神话人物与现实映射,在 *** 作家三九音域的作品里比比皆是。三九音域说,守夜人其实是他看到抗洪一线的武警官兵、保卫一方的人民警察、戍守边疆的边防战士而灵感迸发创造的角色。幻想与现实不断碰撞,为读者创造不同的“爽点”,正是三九音域对读者更大的吸引力。

首先必须要坚持下去,不论有没有人看

三九音域说,印象中《舒克贝塔历险记》是自己读的之一本书,不仅让他之一次走进一个光怪陆离的世界,也让年幼的他叩响了对创作的兴趣之门。

1999年出生的三九音域,在小学三四年级每天上下学的路上,通过妈妈的手机开始接触 *** 文学。每天短短的十几分钟,各种作品在他的内心开始沉淀,《诛仙》《遮天》《求魔》《凡人修仙传》……三九音域说,数不清自己读了多少网文,“看得多了,自然也就有了自己想要动笔的冲动”。中学时期写在作业本上的武侠小说和写于大学校园里的短篇小说,三九音域认为是“兴趣的创作,不能算是网文的尝试”。

开始创作网文是个偶然。大四那年,三九音域走进一家手办店,看上了一款手办,但苦于囊中羞涩。那一刻,他下定决心要通过创作赚点钱。两天后,三九音域的之一部作品《超能:我有一面复刻镜》面世。在写了四五万字后,他开始尝试向各大小说网站投稿,尽管碰壁了几次,最终还是过稿了。

连载之初,作品订阅量并不高,甚至一度恶评多于好评。“江苏的冬天还是挺冷的,那时候每天早上起来,看着外面的天气,面对日更6000字的压力,更先想到的就是放弃。但冷静下来还是逼着自己走出宿舍去图书馆,从早上7点多一直坚持到晚上(进行创作)。”三九音域说,坚持了三四个月后他才看到了希望,收获了一批忠实读者。

之一部作品并没有让三九音域赚到多少钱,但“从一个新人的处女作角度来说,已经很不错了”。对于网文创作,三九音域提到的最关键要素就是“坚持”,“首先必须要坚持下去,不论有没有人看、成绩怎么样,你得把一本书写完,不是写几万字、十几万字就结束,而是几十万字甚至百万字。把一本书写完之后,才能够积累足够多的经验,去了解 *** 文学是怎么样的”。

希望读者在享受作品带来的“爽感”时,也能够领会到更多思想价值

2023年6月9日,三九音域完结了他的第二部作品《我在精神病院学斩神》,一度高居某小说网巅峰榜之一名,超过6000万人次阅读,并帮助他成为该小说网的殿堂级作家之一。

对于创作,三九音域将其形容为邀请读者走进一个由他搭建的幻想房屋,而打开房门的钥匙就是“世界观”。“《我在精神病院学斩神》中的世界观,就是为了更好烘托出人和神之间鸿沟般的差距,通过差距展现出人与神对抗时的团结、奉献和牺牲等精神,并使这种精神更加耀眼。”当然,三九音域也会在一些现有的传统世界观的基础上,加上符合时代潮流的新奇元素,以及反套路。

《我在精神病院学斩神》更新到第三卷时,有读者认为他在“‘水’字数”,评论不是很友好。三九音域说,主要由于自己做了一个创新且冒险的选择,在前两卷写了热血与守护主题后,想加入先驱、反抗这样更具深度的思想内核,但与之相伴的就是作品节奏放缓。三九音域也曾陷入自我怀疑,冷静下来后还是选择按照自己的想法坚持创作,“尊重读者合理的意见,但是原则性的不会改,希望读者在享受作品带来的‘爽感’时,也能够领会到更多思想价值”。

三九音域说,在每次完成一部作品后,他都会给自己放个假,“既是对前一阶段的总结,也是对下一部作品的构思”。而在创作过程中,他要每天花大量时间进行构思,理清故事的走向、整体架构等。不少网文作者在连载中可能会后悔前面的决定,便在后文中“找补”,三九对此表示,“只要是在自己预期之内的,就该着眼于后面的创作,而不是前面的遗憾”。谈及好作品,三九音域认为,“首先有一个自己的核心或精神,比如《我在精神病院学斩神》中就是以牺牲和勇气为核心,围绕着核心创建世界观,故事中的一切设置都是为了烘托热血、牺牲、勇气去做的。一部作品不该是一成不变、很扁平的状态,而是要像一个球一样为核心服务;另一方面就是要有自己的风格,让读者一看就知道是哪个作者写的。”

入行只有3年多的三九音域,如今已经是江苏省 *** 作协副主席。对于未来的写作方向,三九音域直言,自己还没有想法,“现实主义题材也可能会写,毕竟凡事都可能会腻,现在想太多都是徒增烦恼”。他希望自己能够“创造更多好的作品,同时在动画、影视上有多重发展;如果有机会能够走向海外,去进行世界范围内的传播”。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