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敦煌”敦煌艺术大展。摄影:方卓然
记者 方卓然
1000年前的敦煌,是当时的国际文化之都,与当今的国际文化大都市上海,有着相似之处。
9月20日,2024年第35届上海旅游节导入的重磅文博活动——“何以敦煌”敦煌艺术大展正式在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启幕,并于同日向公众开放,展期为3个月,将持续至12月20日。
敦煌,位于古丝绸之路上的交通要道,是东西方文化荟萃之地。敦煌文化延续近两千年,集建筑、彩塑、壁画艺术于一身,是中国规模更大、历史延续最悠久、保存相对完好的历史遗迹之一,被誉为“世界最长的沙漠画廊”和“墙壁上的文化艺术博物馆”。
“何以敦煌”敦煌艺术大展聚焦“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的文化、艺术、历史,以“文物+复刻经典洞窟+壁画彩塑”为形式,从敦煌研究院调集大批极具代表性、极具稀缺性的一二级珍贵文物及历代专家临本等,包括禁止出境文物,以及多件首次赴沪展出文物,并复刻莫高窟经典石窟群,是“展品类别多样,展出规模庞大,展示内容稀缺”的年度敦煌艺术代表性大展。
本次展览汇集敦煌研究院馆藏展品共计168件套,多件重量级国宝文物是首次亮相上海,这是有史以来敦煌文化艺术展品在上海最全面,最多样的展出。
“何以敦煌”敦煌艺术大展。摄影:方卓然
敦煌研究院副院长张元林说,可以用一组数据来总结“何以敦煌”敦煌艺术大展的亮点,那就是:“6-6-6-168-195”:即第285窟、第45窟、第320窟、第158窟、第17窟、第3窟这6座莫高窟经典洞窟复制窟;《北凉石塔》、莫高窟六字真言碑、《圣历碑》等6件在上海首次展出展品;6件价值珍贵的“藏经洞遗书”原件及其复制品;168件/套展品;以及195文物北魏刺绣佛像供养人。
近年来敦煌展并不少见,而这个展览难得地实现了国家文物保护项目《藏经洞》数字回归成果更大规模全球首展。
石窟是本次大展的重头戏。原窟复刻的6座敦煌石窟被“搬”进了现场。
原窟复刻的敦煌石窟。摄影:方卓然
张元林表示,这6座石窟在敦煌石窟中极具代表性。包括被称为“融汇多元的万神殿”的西魏第285窟、“精美塑像馆”盛唐第45窟、被常书鸿先生称为“最美飞天”的盛唐第320窟、“最美的涅槃佛”中唐第158窟、“描绘入微的千手千眼观音”元代第3窟和“打开中世纪世界历史的钥匙”的第17窟。
1900年,敦煌藏经洞(现莫高窟第17号窟)发现了汉文、藏文、回鹘文、粟特文、梵文、于阗文、吐火罗文等多种文字的古代遗书及佛画幡幢等各种文物数万件。这一发现为研究中国、中亚、西亚及欧洲古代历史、地理、宗教、经济、政治、民族、语言、文学、艺术、科技等提供了数量极其巨大、内容极为丰富的珍贵资料。
“即便到了敦煌,这6个石窟也很难一次看齐、看够。其中,西魏第285窟在敦煌并不对外开放。”张元林说,市民游客可以在本次大展中欣赏到1:1原窟复刻的敦煌石窟群。
此外,大展呈现的6件价值珍贵“藏经洞遗书”原件及其复制品,包括世界上现存最早标有明确纪年的雕版印刷品《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世界上现存古代星图中年代最早、星数最多的《全天星图》;现知最早的纸质抄本历日《太平真君十一年、十二年历日》;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围棋论著《棋经一卷》;我国最早的由国家颁布具有药典性质的药学著作《新修本草》;中国最早的水利法典《开元水部式》。
“莫高窟六字真言碑”。摄影:方卓然
敦煌研究院馆藏文物现存体积更大的《北凉石塔》是国家一级文物,是中国出现最早的一批佛教石塔,石塔顶部残缺,绕周雕八个龛,内浮雕七坐佛及一交脚弥勒菩萨。塔身圆柱上分刻汉文《增壹阿含经•结禁品》和婆罗迷文《缘起经》,残存11行。其形制、图案、铭文中西元素交融,是佛教东传中土并与中国文化融合、逐步本土化的见证。
“莫高窟六字真言碑”见证了丝绸之路上多民族文化长期共存、包容互鉴的过往。此碑为元代著名碑刻。碑身上额阴刻“莫高窟”三字,碑身中央刻四臂观音像,观音像周围刻有梵文、藏文、汉文、西夏文、蒙文、八思巴文共六种文字的“六字真言”;另刻有功德主、立碑人等82人的汉文题名,其中有蒙古、汉、党项、回鹘等族人。
“敦煌与上海始终有着密切的关联。”甘肃省文物局二级巡视员白坚表示,敦煌艺术大展在上海举办,将全面向世界展现以敦煌文化为代表的中华文化的无穷魅力,希望此次“何以敦煌”艺术大展可以成为联通敦煌与上海的又一个窗口,进一步促进文旅融合,吸引更多上海的游客去往西部,去实地观赏我国的“东方艺术宝库”。
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何以敦煌”艺术大展仅仅是一个开端,通过上海旅游节这个重大平台,借助“文博+”和“旅游+”的双向赋能,广大市民和海内外游客可以欣赏到更多高质量的文化旅游艺术盛宴,持续促进流量聚起来,人气热起来,消费旺起来。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