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月 2 日晚间,赛力斯发布公告称,公司拟收购华为及其关联方持有的已注册或申请中的 919 项问界等系列文字和图形商标,以及 44 项相关外观设计专利,收购价款合计 25 亿元。
此次收购涉及华为持有的全球所有类别 " 问界 " 及其他相关商标权及申请权、相关外观设计专利,问界品牌转归赛力斯。
值得注意的是,近期有市场观点认为,华为与其他车企合作推出的 " 界系列 ",让问界不再是唯一,赛力斯在业绩上的挑战恐将进一步加深。
华为再次明确不造车
" 赛力斯对问界相关专利的收购,并非必然意味着与华为关系的疏远。相反,这可能是双方合作策略的一次调整,旨在更清晰地划分品牌与技术的边界。"
知名战略定位专家、福建华策品牌定位咨询创始人詹军豪接受潇湘晨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未来,华为与赛力斯的合作可能更加注重于技术创新共享、联合市场推广或是在更广阔的智能制造领域进行探索。新的合作模式可能会更加灵活多样,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
针对此次收购,华为表示:" 将继续支持赛力斯造好问界、卖好问界。华为一贯坚持不造车,而是利用领先的智能网联汽车技术,持续帮助车企造好车、卖好车。华为将继续与车企为用户打造卓越的智能汽车产品,提供极致的智慧出行体验 "。
实际上,华为曾多次明确不造车。
早在 2020 年,任正非便在签发的《关于智能汽车部件业务管理的决议》中强调,华为不造车,但是聚焦 ICT 技术,帮助车企造好车,同时还强调以后谁再建言造车,干扰公司,可调离岗位,另外寻找岗位。
华为 2022 年年度报告会上,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也明确表示,个别部门、个人或者合作伙伴在滥用华为品牌,这件事在查处过程中,华为 30 多年构筑的品牌不会被滥用。华为会对旗舰店等内部宣传物料进行整顿,回归到战略上来。
赛力斯方面则表示,协议标的的 *** 不影响双方的合作业务,双方将进一步深化合作关系。基于产品与品牌市场认知的一致性,交易相关标的资产将专用于双方联合业务。
或利于问界 " 出海 "
" 华为本身的战略就没有造车的打算,华为将手中的‘问界’商标卖出,更坚定了其不造车的战略方针,同时给合作伙伴们打上了一剂强心针。而华为看中的,自然是比造车更广阔的天地。"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新兴经济产业研究所副所长谢良鸿向潇湘晨报 · 辣椒财经记者表示,
有业内人士指出,华为问界商标的 *** ,可能将为问界车型的 " 出海 " 铺平道路。
赛力斯证券部工作人员亦向记者透露:" 问界定位世界级新豪华汽车领先品牌,公司当然不会排除未来规模化出口的规划。"
詹军豪分析认为,赛力斯未来或许通过独立运营问界品牌,可以更加灵活地制定国际市场拓展策略,针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市场需求进行定制化开发。同时,借助华为在全球范围内的技术优势和品牌影响力,问界品牌有可能在国际市场上获得更广泛的认可和接受度。
" 因此,从这一角度来看,问界品牌的出海是具有合理性和前瞻性的。"
赛力斯 " 唯一性 " 优势或将降低
需要指出的是,华为与赛力斯以鸿蒙智行的模式进行深度合作。在此模式下,华为深度赋能并参与产品的定义、内外饰设计及品牌营销。此前,赛力斯也曾使用过 "HUAWEI" 的字样用于问界系列的宣传。
可以说,华为的 " 背书 " 为问界的市场竞争力赋予了不小的动能。
从最新数据来看,其 6 月销量达 44,126 辆,同比增长 372.04%;今年 1-6 月,赛力斯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 200,949 辆,同比增长 348.55%。其中,AITO 问界全系 6 月单月交付突破 4 万,达到 42,780 辆,创历史新高。
而在二级市场方面,赛力斯的股价更是依靠 " 华为概念 " 迈上了新台阶。2021 年,彼时的赛力斯(原小康股份)股价还不足 20 元 / 股。其股东户数也不足 10 万户,而在与华为深度合作后的今天,赛力斯已经圈粉股东超过 20 万户,其股价也更高涨至 106.66 元 / 股,三年间涨幅超过 400%。
然而,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证券分析师向记者表示,随着赛力斯收购的推进,赛力斯在汽车市场及资本市场的 " 唯一性 " 优势可能将逐步减弱。
事实上,华为的鸿蒙智行朋友圈并非局限于赛力斯一家车企。其合作 *** 早已扩展至奇瑞、北汽和江淮,并打造了 " 智界 "" 享界 "" 傲界 " 品牌。
这意味着问界系列的独特性将被逐渐稀释,赛力斯将面临着与 " 伙伴们 " 之间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
记者注意到,2021 年至 2023 年,赛力斯销售费用从 12.8 亿元大幅增长至 54.65 亿元,研发费用则从 9.48 亿元涨至 16.96 亿元。
而北汽蓝谷 2021 年至 2023 年的销售费用为 16.72 亿元、19.92 亿元、19.99 亿元,同期研发费用为 12.08 亿元、12.49 亿元和 11.86 亿元;
江淮汽车 2021 年至 2023 年的销售费用为 14.37 亿元、14.58 亿元、18.32 亿元,同期研发费用为 13.74 亿元、15.37 亿元和 15.95 亿元。
无论是横向还是纵向对比来看,赛力斯的销售投入都显著高于其研发投入,其内生创新驱动能力仍有待加强。这对公司在汽车市场的长期竞争中如何保持优势构成了极大的挑战。
业绩压力仍然不小
另外,赛力斯此次收购案的 25 亿元交易价款需要在今年 12 月 30 日前付清。
尽管赛力斯目前拥有超 200 亿元的流动资金,足以覆盖收购款项,但其背后却仍存在潜在的财务压力。
据赛力斯一季报显示,期末赛力斯的在手货币资金为 214.83 亿元,但短期借款达 4.45 亿元,应付票据及应付账款高达 428.49 亿元,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 16.71 亿元,公司资产负债率也攀升至 88.27%。
6 月份,赛力斯还宣布会计估计变更,将无形资产 - 非专利技术的摊销年限由 8 年缩短至 5 年。此次会计估计变更预计会增加赛力斯 2024 年度无形资产摊销约 10.26 亿元,减少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约 4.26 亿元,会计估计变更也将对以后年度摊销及净利润产生影响。
业内人士指出,以上因素叠加高达 25 亿元的收购款项,赛力斯的短期经营压力不小。
不过,据赛力斯方面透露,此次收购资产所形成的 25 亿元将被列示为公司的无形资产,并将按 10 年进行摊销,不会对公司财务及经营状况产生不利影响。
但事实上,赛力斯近些年已经连连亏损,扣非后净利润亏损已经逐年扩大。
2021 年至 2023 年,赛力斯分别实现营业收入 167.18 亿元、341.05 亿元和 358.42 亿元,对应净利润为 -18.24 亿元、-38.32 亿元、-24.5 亿元,扣非净利润为 -27.93 亿元、-42.96 亿元和 -48.17 亿元。
在今年一季度,赛力斯实现了短暂扭亏,一季度营收 265.61 亿元,同比增长 421.76%,对应净利润为 2.2 亿元,同比增长 135.12%,扣非净利润为 1.14 亿元,同比增长 112.38%。
中关村物联网产业联盟副秘书长袁帅向记者表示,考虑到赛力斯的以上状况,确实可能加剧赛力斯的财务压力,而这些财务因素可能引发投资者对赛力斯未来盈利能力的担忧,进而影响二级市场表现。" 其股价波动、投资者信心下降等都可能成为潜在风险。"
事实上,赛力斯发布收购资产公告后的两个交易日,其股价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跌。另外,在不久前的 6 月 25 日,赛力斯也罕见出现跌停。另外,据记者统计,截至 2023 年末,持有赛力斯的主力机构高达 159 家,但至今年一季度末,持有赛力斯的主力机构已经大幅减少至 39 家。
赛力斯在 2023 年年报中指出:" 新能源汽车的高速发展,也促使行业加速洗牌,竞争更加激烈、竞争格局更加分化。随着新消费需求的不断涌现与技术方案的多样化,新车型密集发布,产品不断迭代,满足多元市场的同时,也加速了行业内卷。如何突破重围活下来,甚至活得更好,是所有企业均需面临的课题。"
然而,在问界 " 归属 " 赛力斯后,赛力斯能否保持其在市场上的独特优势并 " 突破重围 ",则需要市场拭目以待。
潇湘晨报 · 辣椒财经记者郝咏琪
发表评论
2024-08-04 11:42:36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