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智识未来,作者:陆甲第,原文标题:《我们的教育缺少什么?》,题图来源:AI 生成

我们为什么需要通识教育?

知乎上有个提问 " 中国学生最缺少什么教育?"

底下有一个回答说,是社会科学教育。

文学、语言学、哲学、伦理学、美学、政治学、社会学、法学、传播学、逻辑学、经济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中国学生在大学之前基本都没有接触过。

我很赞同他的说法,这类教育简称通识教育,正是我们教育最缺少的。甚至,不仅仅是学生,多数成年人也没有这块教育。

比如逻辑学,我们高中数学学的是 " 与或非 " 这样的形式逻辑,但形式逻辑在日常生活中并不常用,它更多的是用在数学和计算机里面,因为形式逻辑要求建立一套规范的公理系统,但日常生活和语言往往是模糊的、实用主义的。我们日常讨论,更多的是使用非形式逻辑。跟形式逻辑相比,它没有严谨的标准和公理系统,只要你给出一个清晰明确的逻辑链条,就可以说服别人,让别人相信。这一块,没有人教。

比如哲学和伦理学,大学之前极少数学生会接触,因为这些学科要求的是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但高考之前的教育完全就是应试教育,任何问题都是有标准答案的。有标准答案的问题,就没有了思考空间。也许你可以换一种解答方式,但你永远不会质疑问题本身。即便有接触,父母也不会鼓励,因为高考不会考。如今青少年抑郁症患病率之高,恰恰是因为他们的世界难以自洽,无法用自己的话语体系解释世界。

比如经济学和社会学,没有学生会研究这两门学科,因为学生只有一件事:考高分。经济机器的运行规律、基准利率的作用、通货膨胀的危害、工人要求涨工资的原因等等问题,不是学生会去思考的,甚至他们的父母也不一定想得明白。

比如法学,学校里的知识只是灌输,学校和父母只会告诉你什么能干,什么不能干,但很少解释为什么这能干,为什么那不能干?也不会解释每个人的权利是什么,你是未成年那你的权利和义务是什么?你成年了那你的权利和义务是什么?但恰恰是这类问题,才能让人具有自由之精神乃至独立之人格。

*** 上,很多人看似围绕一个话题在进行讨论,其实每个参与者都已经预设了自己的立场。他们已经给问题安排好了答案,如果出现了不符合他们答案的回答,那就是有问题的!

他们会大张旗鼓地支持自己的观点、抨击不同意的观点;他们从不会接受反驳和质疑,因为有损于他们脆弱的自尊。

他们潜意识里以为转发最多的就是真相,点赞最多的就是权威。他们只相信他们愿意相信的东西,越执迷,越疯狂。

有人问,这些学科,学了有什么用呢?我不学,这一辈子过得也不错啊。

我们不会在聚会时,指出对方语言中存在的逻辑谬误;也不会在吃饭时,仔细研究这道菜的 *** 工艺、食材来源等;更不会在考试面试时,说对方的问题不符合常理。

我们买菜算账顶多用小学数学,最多算算理财保险,什么哲学思辨、逻辑思维、社会伦理等等,都不会用到。

但是,我反对这个说法。这些学科知识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具体的 *** 应用,更是一种思维模式,能帮助我们清醒思考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如果一个人学了一大堆知识,日子过得很糊涂,做出很多错误的决策,那只能说明这个人并不是真的懂这些知识,他是 " 知道了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 的典型。

我们生活中的问题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之一类是单纯问题,就是有明确的方向,有能让人放心的答案,解决了就可以宣布胜利的问题。

你工作以后,一天到晚忙来忙去还没有什么成果,回到家里想想这些琐事,可能会感慨,还是当学生简单,只需要考试考好了,一切烦恼都没有了。其实你想说的是 " 单纯 "。因为学生时代的唯一目标就是成绩、分数、考大学。其他衣食住行方面的问题都有父母解决,这样的生活能不单纯吗?

面对这类问题,你不会迷茫,永远知道自己要干什么,你只需要努力。

很多人都是单纯思维,看什么问题都以为可以解决、有标准答案,但现实并不是这样的。

第二类是两难问题,这类问题是最多的,比如你工作了,该踏实做事还是拓展社交?只会低头做事、没有深度社交,是没有前途的,但只谈社交、没有提升能力、不做事,也走不长远。

努力重要还是选择重要?努力是为了获得选择的机会,选择是为了体现和放大努力的价值。

对当下的投资形势该保持乐观还是保持悲观?悲观是为了保护自己的财产,乐观是为了让自己的财产增值,但也许会盲目乐观,导致损失巨大。

很多人生的选择,一边是长远理想,一边是现实利益,这就是两难问题。

你需要做出取舍判断,理想虽然伟大,但活不到明天,理想就是空中楼阁;只看中现实利益,没有理想,人生就充满了算计和心计,这样的人生没有意义。

从这类问题开始,我们就需要很多学科知识,单一学科、单一思维是很难解决我们问题的。

就像一部小说里的人物,他们能知道自己是为什么而存在吗?棋盘上的棋子不知道棋局的规则,它们也意识不到自己的存在。

第三类是棘手问题,比如那些长期存在的公共问题:贫富差距、气候变暖、生态环境恶化等。还有我们生活中根本难以解决的问题:如何赚到足够多的钱?如何过好这一生?

这类问题,根本没有什么清晰的定义,也没有终极答案,解决办法也不分对错,不管你采取什么应对措施,都不会立刻看到结果。但是,你就是得对此负责。

比如,你现在是美国总统,面对不断扩大的贫富差距,请问你怎么办?对高科技公司多收税,然后补贴穷人吗?富人会不乐意,可能会妨碍创新,再说直接发福利不是办法,会养懒人。反对全球化,强行要求制造业回流吗?那不符合技术演变的大趋势,也违反了自由主义的精神。那干脆不管行吗?有人会闹革命,进行街头政治。

比如,你现在三十而立,刚有小孩,面对不断扩大的债务问题,现在你中了 40 万奖金,要如何分配?是提前支付房贷、车贷,每月少供一笔,减少开支?但这样小孩上学怎么办,去不了好的学校、接受不了好的教育,那可是一辈子的事情。但几位长辈身体也不是很好,40 万完全可以让他们接受更好的医疗条件,毕竟辛苦养育自己这么多年。关键是还有自己多年来的梦想,开一家门店,摆脱高压力的工作,获得人生的进一步发展。

棘手问题之所以棘手,就在于牵涉的利益方太多,牵动的因素太多,根本无法被妥善解决。一个棘手问题后来不是问题了,不是因为消失了,而是因为有更棘手的问题出现。

面对棘手问题,你就需要通识教育。

如果你想成为想些 "something bigger than yourself" 的人,想成为一位有想法、有观点、有见解的智识分子,能提出解决方案,能欣赏复杂事物,能区分理论和实际、想象和现实、情绪和思考,能面对不确定性而不变色,那你必须多懂点学科原理。

如果很早有人告诉我该读经济学,我就能知道,支出是经济发展的动力,劳动才能创造财富。我们要想在社会合作中实现双赢,就要看清 " 看不见的手 "。要想有更好的生产力,就要做最适合自己的事。

如果很早有人告诉我该读管理学,我就能知道,管理的精要首先在于自我管理,一位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必然是一位管理时间、注重贡献、要事优先、决策有效的人。知识在未来越来越重要,终身学习势不可挡。

如果很早有人告诉我该读哲学,我就能知道,人要有勇气运用自己的理性对抗愚昧。人类发展过程中始终不变的是真理。我以为我明白的道理,其实我并不明白,知识或许可以传递,但只有亲身经历才能获得智慧。

如果很早有人告诉我该读金融学,我就能知道,信用是普遍资产,风险是可以利用和抵消的。从货币到信用,人类会逐渐过渡,未来信用将比货币更重要。

如果很早有人告诉我该读心理学,我就能知道从众是一种缺乏独立思考、符合环境预期的行为,也能知道人的行为看似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理性表现,实则很多时候都是不假思索的非理性。

如果很早有人告诉我该读一读法学,我就能知道法的本质是一套自洽的逻辑体系下的完成权责分割与监督。人是社会性的动物,权责的分割有助于避免冲突产生合作。

了解足够多的知识,你才能主动探索世界:

关于 " 成功与人生 ",罗素、索维尔、张五常等人是怎么看待成功与人生的?我的基本认知是什么?我可以如何指导自己的行动?

关于 " 选择与努力 ",富兰克林、曾国藩、巴菲特等人在人生的重要节点上是怎么选择的?我如何构建我对 " 选择与努力 " 的认知?

关于 " 幸福与财富 ",我要知道 " 幸福取决于多数的小 *** ,财富取决于极少数的大 *** ",也应该知道一笔可观的财富是一个人幸福的基础物质条件。

如何看待 " 民族主义 "、" 民粹主义 "、" 新自由主义 "?如何看待 " 世界局势与经济走势 "?如何看待自己的职业生涯与社会关系等等,对于这些概念与问题的认知以及相对应的行动,才是一个人知识与能力的表现,也是一个人智识程度的体现。

社会学家米尔斯说:" 普通人很少会意识到,自己生活的模式与世界历史的进程之间,有着错综复杂的关联。他们通常并不知道,这种关联如何影响到自己会变成哪种人,如何影响到自己可能参与怎样的历史塑造。"

大部分人都缺乏这样一种时代的想象力,即思考自我的时候与整个社会变迁和历史进程相结合。

有的人就像落叶,在风中飘摇,最后归于尘土;而有的人则像天边的星,遵循着内心的律法和生命的轨迹前进,不被风雨动摇。

世界的不确定正在加剧,现代人变得越来越浮躁和焦虑。只是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过,未加反省的想法不值得说,这个时代能静下来好好思考的人,已经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