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多地宝马宣布涨价,到奥迪、奔驰也将退出,围观眼下这场汽车价格战,传统 BBA 似乎有了不一样的选择。

车企价格战,不是单选题

从降价到稳价、涨价,这场持续近两年的价格战,深陷降价漩涡的车企们,态度开始出现明显分化。

随着传统豪华品牌结束 " 降价保份额 " 策略,大众、丰田、本田、沃尔沃等多个品牌也被曝出降低终端优惠力度,或不再进一步降价。

宝马选择退出,在于降价并没有带来销量的增长。宝马未能守住中国的市场销量表现,成了价格战的失意者。

失意者不只有宝马。豪华车品牌都有类似的 " 委屈 ",它们在中国市场遭遇了相同或类似的困境,一方面中国品牌强势崛起,一方面新能源车不断攻向豪车市场基本盘。

如果降价不能保量,无异于赔了夫人又折兵。

在燃油车时代,BBA 曾一度占据中国豪华车市场 90% 的市场份额。但进入新能源时代,BBA 正在走入分岔口。

价格战加剧了传统市场被分割的进度。在电动市场的布局,BBA 都感受到了一步慢,步步紧逼的压力。

以宝马新能源品牌 i3 为例,从最初到现在的数年中,只陆续推出了 10 款新能源车型,很多还包括诚意不足的 " 油改电 " 产品。

过去的 BBA 在中国市场一路高歌。但对于在电动车征途上慢半拍的 BBA,在油电大战的背景下,优势自然不明显。

没有换来销量也是意料之中。面对价格战,它们一开始就可能是 " 打不过就加入 " 的心态。退出不失为另一种选择。

以退为进,在未来的发展中,电动化转型成为重中之重,能否成功完成转型,也是这些企业制胜未来的关键。

随着 BBA 对新能源汽车的重视提高,国内新能源汽车回归市场驱动,真正的竞赛才刚开始。

在新能源赛道,国内车企迅速成长,尤其是造车新势力渐渐成势,比亚迪、华为、小米、蔚小理,都能在市场上大杀四方。

价格战从新能源车 " 卷 " 向燃油车,最终席卷全行业。持续时间之久、降价力度之大、行业影响力之深,都可谓史无前例。

中国新能源车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成为车企成长能力的试金石。虽然有部分企业认为,内卷使得企业利润严重下降,并引发了一系列问题,但从企业和产业的竞争力来看,客观上促进了行业的优胜劣汰。

那些更具有成本优势、技术优势、品牌优势的企业不仅活下来了,而且能够逐渐更大更强,实现规模优势,给海外车企以实实在在的压力传导。

国内汽车行业进入存量时代,新能源车还在加速扩张,消费者永远喜欢质优价廉,眼下的退出可能只是另一个选项,而未必是终点。

北京商报评论员   陶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