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台快速干燥箱围成一圈,中间停放着一台外形酷似吊车机械臂的智能制壳机器人,在武汉中精科技有限公司(下称中精科技)的生产车间里,这套价值600万元的智能机器人制壳生产线很是引人注目。在深圳客户定制两套后,今年10月,该套生产线又将出口到泰国的武里南。这也代表着,中精科技通过近十年的投入研发,突破国外技术封锁而开发出来的制壳系统和其他智能化设备,逐渐成为公司出口外销的新增长点。

突破国外技术封锁!“江夏造”以创新研发走向海外

一楼的铸造车间,尖锐刺耳的金属切割声、加工中心设备运转的嗡嗡声不绝于耳;成品仓库里,50台批量定制的打磨工作台已经打包完毕,准备发往墨西哥。

二楼的设备装配车间,工作人员操作负重车如游鱼般来来往往,一群工艺研发人员围在操作台前热烈地讨论着如何提高德国一批新订单的生产效率。据介绍,今年1至5月,中精科技自营出口销售额已达550万元,预计年底将实现1500万元。

武汉中精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02年,其前身是一家生产模具的金属制品公司。2019年落户江夏区郑店街黄金桥工业园,占地面积20亩,三栋厂房总面积达16000平方米。据了解,公司创始人团队脱胎于武汉机械工艺研究所,有着深厚的学术和技术功底。从公司成立之初,便受到德国某知名锁具公司的青睐。

“我们会参与客户的设计环节,利用我们的技术优势对制造工艺进行改进,提升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该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刘志刚告诉记者,依托独特的技术优势,公司将业务逐渐拓展到精密铸件及精密零件加工、专用夹具与汽车车灯检具等领域,产品远销欧洲、北美和中东等地区,2005年出口销售额就已达上千万元人民币。

产品和技术是企业安身立命之本。刘志刚告诉记者,“精铸行业是比较传统的制造业,很多东西都是手工的,又脏又累,人才的流失非常明显。要取得长足发展就必须走机械自动化、智能化之路。”2009年,中精科技开始转型,在生产精密零部件的同时,每年投入大约300万元研发资金,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在开发各类机器人设备上下功夫,逐步提升企业在精密铸造市场上的核心竞争力。

公司与客户合作研发的负重小车,配备了机器人底盘,载重量可高达1000kg,车轮采用改良的麦克纳姆轮和履带,可适用于山坡、丘陵等各种室内户外场景。

制壳工序是精密铸造行业中最为复杂的工序之一,而自动制壳系统这一高端制造技术的代表,主要掌握在几家国外公司手上。2022年,中精科技通过将近十年持续的投入和研发,开发出了智能机器人制壳系统,共获得二十多项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更突破了国外的技术封锁,实现了机器人制壳技术的自主可控。目前,该系统正稳步走向市场。

面对不断变换的国际国内形势,中精科技在全产业链创新之路上从来没有停下脚步。刘志刚说,从精密铸件代加工到生产各类铸造设备再到研发智能化生产线,“一直以来,我们都是瞄准国外市场,蓄力国内市场,只有把自己放在全球的竞争舞台上,才能逆境突围。”(来源江夏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