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创投合伙人吴世春
出品|搜狐科技
作者|汪梦婷
6月底,梅花创投合伙人吴世春在2024母基金年度论坛发表“坚定向前走”主题演讲。
在演讲中,吴世春表示,现在创投行业确实进入了相对比较困难的时期,也是一个洗牌期。对于弱者来说,困难是深渊,对于强者来说,困难可能是走上更高舞台的台阶。适者生存,每一个投资机构都要学会把自己变成适应性物种。
“现在不能有受害者心理,我们都是时代的幸存者。短期我也是谨慎的,甚至有点悲观,但是从10年以上的长期维度看,我是非常乐观的。”吴世春称,均值回归是一条强大的曲线,这个时候不要掉队,活下来就可能坐到下一个主桌上。
随后,吴世春在与搜狐财经等媒体的对话中,分析了当前创投行业面临的困难与机遇,详细讲解了梅花创投的投资布局,并对当前的创业环境、硬科技投资提出了见解。
吴世春认为,现在不止要做耐心资本,更要“有创无类”。过于片面地追求所谓硬科技失之偏颇。只要是创业,能够做对社会有价值的事情,就应该鼓励,应该得到认可支持,不应该用单一的硬科技标准去衡量创业。
他表示,自己从来不以科技含量去判断项目价值,而是更关注企业获取订单的能力。现在也看不出一些大模型公司有造血能力,to C不赚钱,to B也不赚钱,“可能他们赚钱的时间点永远不会来,小公司在逐步长大的过程中,大公司顺手就实现了”
以下为对话实录:
媒体:目前国内实际的创业环境是怎样的?
吴世春:现在整个价值取向非常偏向硬科技。首先是出资主体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在基金的资金大部分来自国资,国资上会、过会偏向过硬科技,所以你投消费,不是说我们不看好,而是上不了会。
社会出资主体在当下环境较为谨慎,后面的钱很大部分来自国资,国资都做前置审批,导致社会对创业者的价值审美发生转型。
当然我认为中国这么大的市场,应该是每个领域都需要创新,每个领域都可以做出很好的公司。很多伟大的梦想都是起源于一个很小的种子,不能因为它不是硬科技,就否定他的梦想。
我觉得现在这个时候应该重新呼吁,不止要做耐心资本,更要“有创无类”。只要是创业,能够做对社会有价值的事情,就应该鼓励,应该得到认可支持,不应该用单一的标准去衡量创业。
媒体:现在的症结关键就是出资方要求?
吴世春:对,首先社会LP没有信心,因为退出难,很多资产都在堰塞湖里面,可能10年前投的钱还没退出来,别人说你给我退出来,我就可以继续做LP。所以现在很多钱都是来自国资,国资明确要求硬科技。
媒体:主流现在讲的推进新质生产力, VC和新质生产力之间需要怎样互动可以达到良性循环?
吴世春:举个例子,过去5年上市的企业,九成背后都有风险投资的推动和支持。像现在的新质生产力,比如航天、低空经济、生物制造,我们都有大量的投资。国家鼓励的方向,我们一点都不陌生,只要国家指挥棒一挥动,我们的钱肯定都会去找这方面的项目,因为国家的指挥棒就是市场的红利,就是政策的倾斜,就是资源的配置,所以我们也愿意去投这样的项目。
但前面也讲到,创业既要包含解决卡脖子方面的问题,也要包含那种普罗大众的创业,可能作为我们这样的机构,不一定能给他去投资,但是他们这种创业主体数量,是新质生产力案例的可能几十倍上百倍的。我们自己投了很多新生产力,我在这里也不做广告,还是呼吁应该整体看待全领域的创业。
媒体:前几年大家对硬科技寄托了很高的期望,您觉得之后几年这种趋势会持续吗?您未来会以怎样的逻辑投科技?
吴世春:我从来不以科技含量来去判断一个项目有没有价值,我只以一个标准,就是获取订单的能力。科技也是为了拿订单去服务的,他得知道客户是谁,能为客户解决什么问题,能不能拿到客户的订单。我们过于片面地追求所谓硬科技是不对的,所有的科技首先得基于客户愿意买单,客户都不愿意买单的话,这种硬科技是无源之水,到最后都是缘木求鱼。
像马斯克那样,其实不是为科技而科技,而是为订单而科技,为客户而科技,为市场需求而科技。
我们现在又过于强调为科技而科技了,国外有什么科技,我们必须先在各种参数上追赶上它,而不是找到客户更大的痛点去解决它。我觉得只有市场化的基于客户订单需求的科技,才是走得远的科技。
媒体:怎么看待现在的大模型公司?
吴世春:我们也是通过朋友圈看,开个玩笑。很多大模型是看美国做什么,就跟着做什么,然后融很大一笔钱成为独角兽。可能看起来投资人跟创业者皆大欢喜,我就想问下一步怎么把投资的钱赚回来。投资人不给钱就饿死,我现在看不出来大模型公司有自己造血的能力,to C不赚钱,to B也不赚钱,你从哪里赚钱?总不能一直去强调自己估值30亿美金、50亿美金。
媒体:所以您觉得现在不太合适投资AI?
吴世春:我们看看过去,包括自动驾驶,包括像上一轮的人脸识别类型的AI,到现在为止都没有怎么赚到钱。所以这个领域的泡沫,有时候比别的领域的泡沫还更严重。
媒体:您觉得这个阶段还需要多长时间?
吴世春:我认为,可能他们赚钱的时间点永远不会来。这是张明牌,小公司没有逐步长大的过程,大公司顺手就实现了。对大公司来说,自己又有产品又有客户,不缺钱也不缺算力,为什么不做呢?
媒体:您现在比较青睐什么行业?
吴世春:我们也没有倾向的行业,我们是“反人性逆周期”,当一个东西热的时候,我们就去看那些冷门的领域,他们价值可能被挫伤,可能这种项目比如一些消费类的跑的还不错,我们现在也在看。现在看新能源和新材料的人比较少了,我们还在看。反而现在大模型人工智能,我们觉得现在已经过热了。人多的地方有高溢价,赚不到钱
媒体:您去年说过2023年是从业以来最难的一年,您觉得今年怎么样?
吴世春:上一个最难的年份是去年,今年感觉就是更难了。
媒体:前段时间的创投17条,对行业会有什么影响吗?
吴世春:就像一个人,患了大病,给你一个人参,服下去好像红光满面,但是并没有解决症结,只是看起来好了。最重要的两个问题没解决,退出的问题,还有募资,钱从哪里来,钱怎么回来。
媒体:这个行业什么时候才能到一个回升的拐点?
吴世春:可能大家想象中的那种回暖,很难再回来,时代一过去,再说回到以前是很难。但是可能是换种形式,或者叫新形态下的一级市场、二级市场的关系,可能会是更主流的。
媒体:虽然目前整个行业募资很难,优秀的机构还是募了不少钱,您体感是不是也比之前难?
吴世春:对,因为明显 LP出手谨慎了。而且市场越来越头部化,可能原来一些腰部的机构也能募到钱,现在只有头部机构能募到钱,你得有业绩,有品牌,有扎实的投资功底和团队。
所以大部分的投资机构应该发不出第三只基金来的,现在为什么是洗牌期,会有大量的机构被淘汰出这个市场。现在股权投资机构是12,000多家,已经减少了很多家,从2022年开始下降了14%,大概管理规模在5个亿以下的下降了10%。
我举个例子,2019年,我们提交一个基金产品去基金业协会做备案,那时候速度快的话差不多要5天,慢的话要可能两周,现在是上午提交下午就批了,完全不适应。现在没什么产品发,中基协新备案办法出了后,基本上大多数管理人都发不了新基金了。
媒体:刚才您说梅花募资还行,投也还OK,所以现在关键是退这块。
吴世春:我们今年也有很多退的新办法,包括并购,最近也卖了一些公司给上市公司。我经常鼓励我们的portfolio,要把创业公司当猪养。美国就是这样,创业要分成多段,每段卖掉上一个新台阶,等下一波浪潮再创业。当猪养的话,才能够快速的退出。如果你等上市的话,等到猴年马月,有可能等到资产都缩水了。
媒体:今年以来主要关注哪些赛道?未来计划在哪些领域加大关注?
吴世春:还是新材料、新能源,包括开采矿的公司,像机器人投了两家,投了几家做芯片的好公司。还有一家养老科技、医药行业服务的公司,很广泛的,今年还投了一家清酒公司,中国版的清酒,我们觉得这个市场还很大。
我们关注一切领域,也是看什么领域跑出来,我们不是规划,是立足当下,不断纠错纠偏,看明天有哪些新情况。现在变化太快了,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伟大不能被计划。
媒体:现在正好是毕业季,您觉得对于年轻人来说,现在适合进入这个行业吗?
吴世春:其实做创投的话,我觉得是有其他行业的积累更重要,一开始就做创投不是很好,因为离钱近,觉得自己好像可以改变别人的命运,动不动会出几千万的投资支票。得在有行业积累的基础上,在产业里扎根下来,然后把创投当做后面人生的一个选择。
发表评论
2024-10-11 07:05:17回复
我认为,作为一位资深投资人及企业家身份的创业者代表来说,梅创的这番言论并非空穴来风或悲观预测;而是基于行业现状和市场趋势的深度洞察与理性分析的结果。投资需谨慎,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大模型中更是如此!面对日新月异的科技变革和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之下有些企业注定难以盈利甚至面临生存危机但这也提醒我们更应注重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的可持续性发展确保企业在追求发展的同时保持稳健的经济收益能力这才是真正值得追求的目标和方向吧!
2024-10-11 07:08:41回复
2024-10-25 07:41:43回复
2024-10-25 07:44:47回复
2024-10-25 07:47:57回复
2024-11-23 08:08:10回复
2024-11-23 08:11:07回复
2024-11-23 08:14:12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