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并不是万能的,近乎零门槛的 *** 讨论,所塑造出的 " 声名远播 ",实在无法期待过高。

网红城市,没有挺过2024年

撰文丨青柳

网红城市,一个曾经非常红火的词汇,似乎已经失声了。

现在我们列举网红城市,似乎除了淄博、哈尔滨、天水之外,已经很难举出多少新晋成员。而上一个比较有辨识度的网红城市天水,也已经是今年 3 月前后的事了。

再之后,似乎也有个别城市来到了 " 网红城市 " 的门槛前面,但始终没有跨过去。

菏泽,因为 " 群魔乱舞 " 的火车站广场被密集围观了一阵,随着 " 管理到位 " 迅速哑火;开封,因为招待夜骑的郑州大学生火了一阵,随着遍地单车、引发广泛吐槽后,又淡出了视野。

曾经那个动辄掀起全网热度的网红城市,似乎已经消失了。经历了一阵阵热闹,又再次回到了自己 "X 线城市 " 的分类,安分了起来。

01

首先人们应当明确,网红城市是怎么出现的?

如今复盘,这些网红城市的出现有一定的偶然性。

比如,大学生的特种兵旅游发现了淄博,冰雪大世界的纷纷扰扰突然让哈尔滨被关注到,一碗特别的麻辣烫带火了天水,网红郭有才让人们了解了菏泽,等等。

但显然,仅仅这种散状分布的热点,尚不足以凝聚一座城市的热度。之后一个常见操作是,地方相关部门下场,带动本地网民营造出了巨大的声势。

官方文旅账号开始发布消息,相关信息遍布热搜,迅速补齐包括公交、场地等基础设施,甚至会高调介入旅游纠纷、对宰客行为 " 痛下狠手 " 而这,才是这些网红城市的发展路径。

这当中有一个非常明显特征,即网红城市的话题,都有很明显的 " 政绩视角 ",即它必须为城市带来一种具象的、可供汇报总结的成绩。

这毋庸讳言,而且也是正常的。当地的文旅部门,当然有推介所在文旅资源的责任。这些部门发挥能动性,试图推动文旅产业弯道超车,这是分内之事。

正如网民常挂在嘴上的," 地方文旅太卷了 "," 卷 " 恰好说明了一种竞争的本质:各地文旅都需要想出浑身解数,让自己的成绩出彩。

而如今人们看到网红城市降温,也不能忽视这样一个视角——即网红城市本身的激励属性,似乎没有想象中那么大。

02

现在不仅人们找不到接力全网热度的网红城市,连上一代网红城市的光环也开始褪色。

以十一假期为例,有媒体统计,江门、淄博、榕江、哈尔滨、开封、天水等一批 2023 年以来新晋的网红文旅城市,在各个旅游平台的各种榜单上集体 " 消失 "。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这些网红城市已经凋零,而是增速开始乏力。

2024 年国庆期间,哈尔滨市共接待游客同比增长 13.60%,旅游收入同比增长 17.40%。而在五一假期,这两项数据的同比增长分别达到 35% 和 71.7%。

淄博也类似,2024 国庆假期首日,淄博站发送和到达旅客约在 3.2 万人次。2023 年 4 月淄博烧烤热度较高时,淄博站曾创下日发送和达到旅客合计近 8.4 万人次的历史纪录。

这倒未必是这些城市本身 " 出了什么问题 ",而是自然的边际效应递减——人们的新鲜感、关注度,必然会逐渐冷却,回归正常曲线。

对于地方来说要始终维持热度,必然是相当困难的。一时造势容易,但长久的 " 霸榜 " 却不现实。这种长线的工程,对于地方来说绝对是精力和资源的双重考验。

而且短暂的过热之后,后遗症也是明显的。比如一些以美食出圈的城市,事后不少被曝出 " 倒闭潮 ",到处是 " 旺铺招租 "。这种遗留问题,也会相当程度地动摇打造网红城市的积极性。

这是一个内在问题,即网红城市高度依赖于舆论热度,而瞬息万变的互联网,热度恰恰是极难保持的。这种内在的张力,会大幅提高网红城市的 " 维护成本 "。

03

而另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是,网红城市在整体经济格局里的位置,它实际的经济价值究竟几何?

真相可能有点反直觉。

以淄博为例,2024 年一季度,GDP 增长速度为 4.5%,名义增长速度 2.67%,均为全省倒数之一,低于山东省平均水平。

同样地,2024 年一季度,哈尔滨 GDP 实际经济增速仅 3.7%,低于大连、沈阳、长春;甘肃天水 2024 年一季度同比增长 4.3%,低于甘肃全省 5.9% 的平均水平。

这并不是说这些城市发展文旅走错了,城市发展当然有种种因素的作用。但这也多少说明,动辄几亿的互联网阅读数据,铺满热搜的城市热点,似乎并没有带来太多直观的收益,互联网热度的 " 经济转化率 " 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高," 泼天的富贵 " 也不是谁都能接得住的。

事实上,即便将视野局限在文旅产业,网红城市究竟有多少价值,也颇可以打个问号。还以 2024 年的十一假期为例,从游客量看,河南、安徽、辽宁、广东和四川等 5 省接待游客数量突破 5000 万人次;从人均花费看,上海以 1445.29 元居于首位,海南、浙江、新疆、北京和湖南紧随其后。

这份榜单,你看不出多少新奇的点——这几乎和人们常见的图景类似,人口大省、经济发达的地区,也有着相匹配的文旅数据,网红城市似乎对整体格局没有多少影响。

网红城市的影响力似乎被高估了,当真相被揭开了之后,这就很容易让地方丧失打造网红城市的动力。即便一时热闹非凡,但如果在整体成绩单中几乎忽略不计,当然会让地方觉得空虚。

这可以部分解释何以在今年下半年之后,网红城市逐渐淡出视野。经历了这两年的观察,网红城市的成本投入比已经越加清晰,它能带来多大的效果,已经到了可以检验的时候。

而结果,大概没那么令人满意。网红城市的降温,本质上是造势热情的冷却。

04

网红城市消失,未必是个坏事,这至少验证了一条路径的成色:它目前还没有办法承载弯道超车、跨越发展层级的潜力。

其实从常识来说,人们也很难相信会有一个发展模式,能起到时空压缩的效果,将一些非传统的城市瞬间带入一个新的发展境界。

只不过,过去互联网提供了一种幻觉,似乎轰轰烈烈的热点,就是财源滚滚的收入,只要有天量的话题讨论,经济效益就必然可观。

现在,这种互联网幻觉应该被戳破了。

汹汹舆论,并不必然和经济价值等价,人们的 *** 参与只需要一种热情即可,而真正的经济价值,却要复杂得多。

法治营商环境、产业发展程度、人均收入高低,从经济价值的角度来说,这些恐怕都远比一种 *** 热度带动的文旅消费要更重要。

事实上, *** 上也早有分析指出,一些网红城市之所以经济数据不够亮眼,并不是文旅相关产业没有进步。而是相比于 " 工业增加值 " 之类更加硬核的指标,贡献度实在是有限,一旦这些根基疲软,文旅消费根本无力回天。

这里并不是否定推动文旅的意义,文旅发展当然也很重要。但城市终究是一个无法分割的整体,底色与积淀如何,才有根本上的定义能力。互联网并不是万能的,近乎零门槛的 *** 讨论,所塑造出的 " 声名远播 ",实在无法期待过高。

所以,网红城市消失,其实也有一点好处:至少会让地方回归脚踏实地,而不是一味迷信敲锣打鼓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