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明的离任在我看来和国乒败走法国,国足困境是同一个问题:

国乒败北,姚明离任:旧时代的英雄们解决不了新时代的问题

至此,旧时代的所有尝试都宣告失败,都解决不了新时代的挑战,哪怕是姚明这样的英雄也无力回天。

那么,问题来了,什么是旧时代,什么是新时代?怎么定义?

答案是以成绩为目标就是旧时代,以盈利为目标就是新时代。

多年来大家应该听过一个说法:国内奥运金牌是靠举国体制,国外金牌是靠业余运动员个人热爱。

许多人可能也一定程度赞同,但这个说法无法解释一个问题,

詹姆斯杜兰特库里,他们是什么运动员?

他们是举国体制运动员吗?不是吧,那么他们算业余运动员?

你觉得杜兰特他们是那种,白天在肯德基店辛辛苦苦打工赚钱,等到周末才有时间跑去球场打两场球的非职业运动员吗?

任何一个稍微了解篮球的人都知道这很荒诞,他们是 NBA 超级巨星,年薪千万,球衣球鞋等场外商业收入更是不计其数。他们显然不是业余运动员,而是正儿八经在商业联赛有极高收入,以篮球运动作为职业的职业运动员。

同样的案例我能举一堆,基普乔格是体制运动员还是业余运动员?德约科维奇是不是业余运动员?拜尔斯是不是业余运动员?

所以一直以来国内外运动员的分法是完全错误的,甚至堪称中国舆论场更大谎言之一,真正的分法并不是举国体制和个体制度,而应该是,盈利模式。

原因可能在于,80 年代的国内媒体记者们在搬运国外体育新闻时,机械的代入了我国社会背景。

他们简单粗暴的把有国家队或体工大队编制的运动员视为职业运动员,没有编制的视为业余运动员。

因为苏联和我国存在体工大队这个设计,各大型国有企业,省市地方机关存在体工大队,体工大队里有专门从事某项运动,目的就是为单位为地方争光的运动员。而在西方国家,别说体工大队,连大型国有企业都没多少。

这个认知不止在体育行业,在就业市场也有类似情况。

直到千禧年前后,许多地方都习惯性的把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称为正经工作,其他私营企业民营企业都视为临时工。

这个理解,在 80 年代看起来问题并不大

中国运动员虽然工资低,一个月 500,但有编制,稳定,退役后可以转到地方从事体育工作,是终身铁饭碗。

老外运动员虽然一时收入高,一个月 5000,但没有编制,不稳定,退役后说不定投资失败钱花光,就要晚景凄凉,所以两边差异似乎并不大。

但这显然忽视了市场经济环境下商业联赛的增长曲线,80 年代的 NBA 球星收入可能确实没多高,但随着乔丹出现,耐克崛起,NBA 席卷全世界后,商业联赛的价值增长并不是简单涨了多少来计算的。

NBA 自己统计,80 年代 NBA 球星更高的尤因年薪为 300 万,

那么 90 年代呢?乔丹年薪是 3000 万,直接翻了十倍。

再把广告代言等算上,直接天文数字了。

这还只是运动员收入差异,如果把商业联赛增长带来的资本进入,产业发展,人才吸引全算上呢?

如果你说 NBA 是特例,那么这里有更直观的案例。都说美国校园体育搞的好,我们也要搞。但你们有没有去了解过,美国校园体育的盈利数据?

美国大学校橄榄队,按许多人认知,这就是一个大学校队,充其量老师认真一点,学生努力一点,比赛正规一点吧?但实际上呢?

2009-2010 年度,路易斯安那老虎队的年度总收入是 6940 万美元,整个大学的全部收入才不过 4.89 亿,一支球队的收入占到全校收入的 14%。

这个收入怎么来的呢?门票,捐赠,NCAA(大学联赛)的电视转播权分红。路易斯安那老虎队门票收入 2640 万,捐款收入 2500 万,分红收入 1400 万。

很多美国大学收入更高的并不是教授院长,而是校橄榄球队教练。

因为美国大学橄榄球联赛商业化的成功,让各个大学的校队都有极高的收益,自然请得起专业的教练。

那有人可能好奇了,教练是花钱请的,那学生呢?也拿工资吗?

学生不拿工资,但学生有高额的体育奖学金 ~

NCAA 的学校中,D1 和 D2 学校每年有约 35 亿美元的体育奖学金支出,覆盖 15 万学生运动员,平均每人 2 万左右,加上学费减免等优惠,能非常轻松的应付大学生活开销。

而且因为商业化的成功,NCAA 是有赞助商的,日常训练设备都由赞助商提供。成功的校橄榄队表现,也是未来进入大联盟的敲门砖。这一点看 NBA 的最熟悉,每年选秀的状元榜眼,基本都是 NCAA 热门球员。

所以你看,很多问题本质是信息差带来的无知。

早年媒体记者们看到美国运动员没有编制不拿工资,然后就下意识的以为人家是业余的出于个人热爱。

但事实是人家不拿工资但拿高额奖学金啊。人家没上头拨款但有商业联赛收益啊,6900 万美元的年收入,国内多少俱乐部能盈利的?

而且国外的大学学费也完全不能和国内相提并论,国内大学难在高考录取,学费本身很便宜。国外很多人是真还了许多年学费贷款的。高额的奖学金,大额的学费减免,知名大学的录取,以及未来进入商业联赛的机会,

既有现成奖金,又有长远愿景,当然会吸引无数人源源不断的投入体育行业。

这个待遇如果在国内也做到普及,我相信很多人会以五年高考三年模拟的战斗力去卷体育。

所以事实就是,在 80 年代视角看,体校体工队模式,美国校园模式,欧洲社区俱乐部模式,差异并不大。

体工队可以从全国的国有企业里找到最会打球的五个人,给他们 500 的薪水,未来有机会进国家队拿编制。

美国校园模式可以从全国高校里找到最会打球的五个人,给他们 500 奖学金,未来有机会进商业联赛拿高薪。

商业联赛的上限极高,可以有天文数字般的收入,但体工队下限很强,哪怕这个项目非常冷门没有商业联赛,我也可以虚空拉出一只队伍,所以早年不论苏联还是中国,体工大队战绩都不错。

但 90 年代后,市场经济环境下,首先是国有企业改制,过去几乎所有工作岗位都是国有企业,体工大队等于是在所有人里挑最会踢球的。

可当私营企业大量增加后,私营企业是没兴趣给你搞什么职工运动会职工学校的,都给 *** 活,这大大降低了依托国企的体工大队选材范围。

商业联赛那边又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收入又大大增加,过去大学联赛能给 500 奖学金,现在收视率高了广告费有了,就能给 5000 的奖学金。高昂的奖学金能吸引所有天才早早挖掘自己天赋。

此消彼长,体工大队和商业联赛的差距就开始变大了。

相比这些外部环境变化,更重要的是变迁也许是人性。

集体主义叙事下,体工大队是没有私心的,一切为了国家荣誉。

你打的好,当主力,我打的一般,就做陪练,打模仿球,甚至为了保证金牌,弄出让球操作。

但市场经济时代,利己思潮下,这么干有持续性吗?何智丽当年为什么闹成那样?乒乓球现在为什么弄出粉圈大战?你想端平一碗水,但所有人都觉得你没有端平一碗水,对吧?

在个体主义时代,希望延续集体主义叙事,本身就是挑战人性,需要极高水平的。

这就是为什么,早年中国足球还能一战,因为孙继海李铁他们都是体工大队少年体校出来的,都很早就接受了正规的足球启蒙。现在体工大队模式难以为继,球员自然青黄不接。

这也是为什么,早年国内足球霸主是辽宁足球,因为辽宁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国企化程度更高,国企化时间最早,比如李铁,他四岁就被父母送到沈阳大东区体校开始接受足球启蒙训练的,也就是不但他有天赋,他的父母那一代还理解体工大队是什么。

这还解释了,当年八一队不论在足球联赛还是篮球联赛都战绩辉煌,因为别的队伍是地方选材,而八一队能全国选材。

有人可能说了,你这是不是太强调客观条件了,就不考虑运动员主观精神吗?中国女足不就在逆境中斩获辉煌战绩吗?

错,中国女足恰恰是体工大队模式最有说服力的案例。

为什么当年中国女足战绩辉煌现在却战绩不佳?因为女足运动员失去铿锵玫瑰的精神失去拼劲?NO。

早年体工大队模式和西方商业联赛模式差异不大,

但如果那个项目本身是一个比较冷门的项目,商业联赛收益较低,吸引不到多少人参与呢?

那么体工大队就会稍强一些,

如果是女子项目这样更冷门,连商业比赛都组织不起来的呢?那体工大队就厉害多了。

日本女足联赛正规化是 2021 年才成立的,欧美那边稍早一点,皇马曼联在 2018 年才陆续建立了女足球队和青训体系。至于原因,人家纪录片已经给你写明了:皇马女足创始人说服弗洛伦蒂诺的理由是:女足同样具有商业价值,你的投资会在短时间内收到回报。

人家搞商业联赛就是为了搞钱,有钱就大搞特搞,没钱就不搞。所以在 2018 年之前,国外女足没有商业化联赛,处于一个较低水平。

而国内呢?商业联赛,那是什么东西?

大家都知道中超甲 A,那你知道中国女子足球联赛的名字叫什么吗?你能叫得出一只女足俱乐部队名吗?叫不出来吧?没关系,因为这并不重要。

在体工队模式下,有没有女足联赛,有没有女足俱乐部,有没有运动员,有没有观众,这些都不是问题,靠着行政力量我可以虚空拉出一只专门的女足队伍。

所以早年中国女足可以吊打国外队伍,他们连商业联赛都没有,当然打不过我们的体工大队。

但这两年,伴随着行业发展国外女足联赛商业化,体工大队就顶不住了。

别人能开出 5000 的薪水,吸引到无数高校学生报名参与了,

你还是只有 500 的工资,还是只能在体校国企范畴内选材,这当然打不过。

这也是为什么当年全民大骂男足的时候,女足运动员反而站出来为男足说话,不是她们帮亲不帮理,而是她们非常清楚,国内体工大队的模式决定了双方就是一体的。

女足经费来自男足,这是通过行政命令规定的,男足俱乐部必须要有女足队伍。所以哪怕女足比赛没有一个人看,卖不出一张门票,没有一个赞助商,女足都会存在。但如果男足这边商业化崩塌,男足俱乐部崩塌了,那女足才真是到灭顶之灾了。

理解这个,你还能理解当年大名鼎鼎的 " 小巧女难少 " 战略

小巧女难少,说白了就是避开足球篮球这几个热门大球去选小球,避开田径百米这样直观性而去选技巧性的,然后选女子的,冷门的项目。

从加强国民自信心,引导大众参与体育运动的角度看,这个思路毫无疑问是对的,而且不是小好,是大好,非常成功的发挥了我们国家计划经济优势,扬长避短。

但这也决定了,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大众收入提高,体工大队模式就需要转型。

理解这些,你才能彻底理解姚明他们面对的问题是什么,

这并不是简单的搞什么校园篮球普及,足球科普就能搞定的事,而是非常明确的,会涉及无数人利益的体育模式变革。

旧时代体工队,本质是国家拨款,以为国争光为目标的集体主义产物。

好处是哪怕没人玩,我们也可以靠体工队编制拉出一只队伍参加国际比赛为国争光。

但坏处在于,没有建立商业联赛,没有盈利的情况下,无法进一步扩大受众土壤,体工队拨款也不可能无限提高。

体工队就月薪 500,能吸引到多少人?有多少父母愿意孩子走上这条路?五千?五万?

这点人数,投入到射击跳水这样的冷门项目,当然可以出成绩。

但放篮球足球这些大项呢?NBA 球星年薪百万吸引了美国无数高中生参与,无数父母热心投入,这个人口基数你要怎么顶?

你说咱不玩了,就放弃足球篮球,搞跳水。

那么问题来了,未来美国跳水也把商业化联赛弄起来,跳水也变热门项目,无数人参与了,你体工队要怎么办?

别人的商业联赛是能赚钱的,你体工队是要拨款的,未来别人越赚越多,竞争力越来越强,你又要怎么办?

不要觉得不可能,这两年中国乒乓的颓势,本质就是日本等国商业联赛搞起来了,国外运动员开始正向循环了。

日本 T 联赛已经持续四个赛季盈利了,2024-2025 赛季预计盈利 4000 万日元,约 200 万人民币。别小看这 200 万,人家至少是盈利的。中国乒超目前还是亏本的 ~ 乒乓可是中国的国民项目,全民普及度极高 ~

新时代的商业联赛模式,特点是一切为了盈利。

球小了不利于电视转播?改,比赛慢了不利于观看体验?改,国家队赛程和商业杯赛冲突怎么办?还是改,乔丹他们当年有想为国争光吗?他们一度都不想打奥运会。是先有成功的盈利的商业化联赛,再有高薪运动员,有了高薪运动员,再吸引了无数人参与,有了这庞大的人才基础,国家队成绩也就水到渠成。

甚至可以说,人家一开始是冲着奖金去的。但为了赢得奖金,不断的提高自己,不断面对竞争,反而孵化出了最强的选手。

这个模式在我国也并不是完全没有基础的天方夜谭,丁俊晖,郑钦文这一批就可以说是新时代模式下的运动员。

丁俊晖学斯诺克的时候,这个项目没进什么奥运会,他也并不是什么体工队体校选 *** 的。

是斯诺克本身有成熟的商业比赛,而他又从小展现了台球天赋,他的父母敏锐意识到了这一点并全力支持,最后他在 13 岁拿下斯诺克亚洲邀请赛季军,16 岁正式转为职业选手。

展现天赋,有可能赢下比赛奖金,家里大力支持,商业联赛模式的运动员发展轨迹基本是这样的。

所以姚明他们的题目本质是,要如何把中国体育行业,从过去的体工大队模式,改成新一代商业联赛模式,

过去是上头拨款体工队出成绩,现在是建立商业联赛实现自我造血。

过去是体工队教练找苗子,现在是商业联赛盈利后,大众自己主动参与。

有一个词这两年很火,改革进入深水区,我觉得非常精确,姚明他们面对的就是中国体育市场化改革的深水区。

在这条路上,已经倒下很多人

国足乱象,中超一堆瞎眼操作,本质就是想搞足球联赛市场化,但巨大利益下利令智昏。

国乒乱象,刘国梁的思路其实是搞饭圈,通过饭圈拉升国乒关注度,但饭圈是把双刃剑。

男篮的衰弱,是姚明作为上一代中游的最远的那个,一通挣扎到了最后。

因为姚明真的打过 NBA,他是真的见过成熟的商业联赛如何运转,所以大家理所当然的觉得他能搞定。但现在来看大家都低估了这个难度。

至此,旧时代英雄们的努力尝试基本宣告失败,而受众最广泛,可行性更高的男子大球类项目全军覆没,意味着剩下的女足等项目也难扭转局面。

体育市场化这个难题,可能需要重头开始寻找答案。

如果文章就到这里结束,我觉得今天咱们也不过是汇总了一下旧事,并没有提出什么新的观点。

但我想说的是,其实目前摆在中国体育行业面前的问题,历史上并不是孤例,1984 年洛杉矶奥运会就出现过。

1984 年洛杉矶拿下奥运会举办权的时候,并没有什么竞争者,因为之前的几届奥运会,主办方都以亏本收场。哪怕是财大气粗的美国都觉得,这又会是一件亏本的事,很多洛杉矶市民甚至反对举办奥运会。

但一名叫尤伯罗斯的商人改变了这一切,他思考了一些过往大家没有思考过的问题。

过去奥运会是免费授权给各国电视台的,我能不能收费呢?

过去的奥运会广告商过于泛滥,我能不能精简优化呢?蒙特利尔奥运会拉了 168 家赞助,莫斯科奥运会拉了 200 家赞助,但这么多的赞助商总共才凑了不到一千万美元广告费。

他规定,在这届奥运会上,每个行业只选定一个企业赞助,且要将其限定在 30 家以内。

对于商业世界来说,别人投你也投,这广告是没多少价值的,但如果别人投了你就不能投,那这个广告的价值,就大不一样了。最后可口可乐为了打败百事可乐,捍卫行业霸总的地位,豪掷 1260 万美元。富士胶卷为了挑战柯达的行业老大地位,开价 700 万美元。

过去火炬手是荣誉,现在我能不能直接以慈善捐款的名义拍卖火炬手资格呢?

最后,洛杉矶奥运会不但没有亏本,还净赚 2.5 亿美元。

这名商人几乎拯救了奥林匹克运动会。

对于商业联赛这件事,一直以来从大众到媒体都更关注联赛两个字,所以理所当然的觉得刘国梁姚明这些高水平运动员能解决问题,因为他们最理解体育比赛,最理解该运动项目。从专业人做专业事的角度,搞商业联赛好像确实应该找高水平运动员才对口。

但有没有可能,商业联赛这事真正难的,其实是前面的 " 商业 " 两个字 ~

商业联赛商业联赛,说到底,这是一个商业项目。

商业盈利本身就是一件非常难的事,你希望运动员能搞定这个问题,本质是期待一个人既是高水平运动员,又有企业家创业者天赋,这显然比中彩票都难。

你要以成绩为目标,那姚明刘国梁他们肯定擅长,不论训练经历还是拼搏精神,都给你讲的明明白白。

但你要以盈利为目标,建立健康可持续的商业联赛,那这题就不好答了。至少如果你只谈拼搏只谈奉献精神,肯定是答不好的。

所以从专业人做专业事的角度,推进体育市场化,促进商业联赛改革这事,应该找一个商人来做。

更好是那种算盘打的鬼精,只谈利益不扯感情的商人来做。

当然,这个问题其实姚明也意识到了,我翻了之前他的采访,他就发现了,NBA 有一堆数学法律金融专业出身的,没有任何篮球背景的人当球队总经理。

所以现实就是,从足球到篮球再到乒乓,这段时间几乎所有人都在谈拼搏谈奉献,谈要向前辈学习,但当前中国体育行业,恰恰是越谈奉献精神,越搞不定。

靠着体工队一小部分人,你再奉献再拼搏,拼出血来也顶不过别人商业联赛千军万马。你说全民都有奉献精神,全民都有奉献精神,那我还搞什么体育,直接进军火星好了呀。

什么时候既不谈奉献也不谈精神了,开始拿着算盘给你算钱,今年联赛盈利是多少,明年能拉多少赞助商,能吸引多少年轻人参与了。

那才算真正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