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烈名单
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工作人员向陈智常颁发英烈亲属联络簿
“我们的身体、飞机和炸弹,当与敌人的兵舰阵地同归于尽!”这是刻在航校石碑上的校训,也是一群年轻人风华正茂时就写下的遗嘱。他们牺牲时,平均年龄只有23岁。
今年7月7日,是全民族抗战爆发87周年。纪念日前夕,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飞鹰·航线”史料寻访行动启动,现代快报记者跟随馆方工作人员一起,前往深圳、广州、江门等地,寻访抗日航空英烈后人,追忆烽火岁月,缅怀那些誓死守卫蓝天的英雄们。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张然/文 钱念秋/摄
只有冲向天空,国家才有希望
抗日战争时期,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年轻的中国飞行员们前仆后继,一次次驾机冲上蓝天,与日本侵略者进行着殊死搏斗,无数英烈血洒长空,书写了气壮山河的壮丽史诗。
此次“飞鹰·航线”史料寻访行动,现代快报记者走进抗日航空英烈们的故乡。在与家属的交流中记者发现,他们都是天之骄子,拥有着优渥的家境、满腹的学识和强健的身体,他们明明有很多种人生选择,却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最残酷的那一条路,为国家大义奔赴一场劫难。
在广州,陈桂林英烈之子、陈桂民英烈侄子陈智常向现代快报记者讲述了他们家“一门双烈”的故事。他的爷爷陈词达早年在香港、广州等地经商,在家乡很有威望。陈词达只有两个儿子,都接连走上了参军的道路。陈桂林青年时期花费2000块大洋报考广州航空学校,进入第七期甲班学习。陈桂民在香港念完高中,也考进了广州航空学校。
可陈家的两个孩子再也没有回来,四年间,两兄弟接连血洒长空。陈桂民曾参与过1939年兰州空战,立下功勋,有击落日机两架的战绩。1941年9月11日,在成都一次激烈的空战后试飞刚刚修好的E-16驱逐机7609号,因发动机故障迫降,为保住战机,陈桂民未选跳伞不幸牺牲。“我叔叔当时还没结婚,才25岁。”说到动情处,82岁的陈智常红了眼眶。
时隔不到四年,1945年3月8日,陈桂林在四川成都太平寺机场试飞P-40飞机,因飞机发生故障失事,不幸牺牲,年仅32岁。
每一次起飞都可能是永别,但即便如此,仍有大批年轻人义无反顾地冲向天空,因为他们知道,只有冲向天空,国家才有希望。
据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文史研究部工作人员窦若琪介绍,中国空军在抗日战争期间的首战,发生在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全民族抗战爆发后,1937年8月14日,中国空军在与日军的较量之下,取得了一次空中大捷。在这之后,因为战争局势的变化,南京、武汉等多地失守后,在1940年的璧山空战、1941年的成都空战中,中国空军在空中进行了顽强抵抗,但最终因实力悬殊死伤惨烈。直至抗日战争胜利前,据不完全统计,牺牲在中国战场上的中国籍空地勤人员(包括地面防空人员)约为6000名,但目前有明确姓名、籍贯等信息的烈士名单仅为1468名。
每一位血洒长空的英烈背后,都有亲人等他回家
“弟弟,我没有适合时代的语言,来哀悼你的死,它是时代向你的要求,简单的,你给了。这冷酷简单的壮烈是时代的诗,这沉默的光荣是你。”这是林徽因写给三弟林恒的祭文。
林恒是中国之一代飞行员,1941年,他在对日成都空战中血洒长空,牺牲时年仅23岁,他用生命的代价书写了“时代的诗”。
其实,每一位血洒长空的英烈背后,都有亲人在等他回家。脱下飞行服,他们也是儿子、是丈夫、是父亲,是有血有肉的人。
在深圳的寻访中,抗日航空英烈陈源清的侄子陈辉回忆说:“我的爷爷直到死都不愿意相信他的儿子牺牲了,他一生都在等待儿子回家。”
陈辉从未见过家里的这位英雄,对于大伯最初的印象,源自爷爷陈德楷的描述,“大伯去抗日了,一直是爷爷引以为傲的事情,但他一直都不相信自己的儿子牺牲了。”陈辉说,陈源清毕业于空军防空学校通信训练队第五期,历任空军防校通信训练队学兵之一中队之一分队队附、中央防空情报所无线电之一四五分台陆军少尉分台长。1944年11月27日,日机空袭贵州麻尾,陈源清与通信士庄痕正在收 *** 报,被炸牺牲,“当年,爷爷就得到了儿子牺牲的消息,也拿到了抚恤金,但是爷爷还是抱有一丝希望,他一直在等儿子回家,直到1976年爷爷临终前,还在叮嘱我爸爸,要继续找,生要见人,死要见尸。”
而在陈智常家中,绝口不提思念,仿佛是全家人的默契。陈智常告诉现代快报记者,父亲和叔叔牺牲以后,爷爷从来不提两个儿子,奶奶也只说过一句:“你爸爸一个人去当兵,为什么还要把弟弟带上。”
陈智常的母亲罗望兰也从不和他说起他的父亲。“我的母亲很不容易,她二十几岁(的时候)丈夫就去世了,我们现在才能理解她。小时候,她偶尔打骂我们,我们当时忍受不了,但是现在想要她再打我们的时候,已经没有了……”说到这里,陈智常对母亲的心疼化作泪水夺眶而出。
即便不说出口,但思念仍在心头。陈智常记得,他家的客厅里,有一张照片放了几十年,母亲一直保存到去世,然后由他继续保存,那是一张父亲陈桂林在一架“缅甸号”飞机前的照片,照片中穿着飞行服的父亲倚在飞机上,朝气蓬勃。
把他们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牺牲不是英烈生命的终点,遗忘才是。
在陈辉家中,有一份传家宝,便是陈源清烈士亲笔所写的《二十年来之回忆录》。这本回忆录写于1944年4月4日,是陈源清在贵州贵阳防空学校教育总队写成,记载了陈源清从出生起求学、参军、作战的经历,字里行间透露出深厚的爱国情怀,令人深深动容。陈辉告诉现代快报记者,他从初中开始,就在反复地读这本回忆录,随着年纪的增长,越来越能读懂其中的爱国情怀,“我记得他最后写了几句话,‘吾辈告知,国兴家兴,国亡家亡’,他是为了保家卫国牺牲的,虽然我们没有见过他,但他是我们整个家族的精神所在!”
抗日航空英烈的精神不仅在家族中得到传承,也吸引着更多人以自己的方式讲好英烈故事。此次寻访行动中,有一位特殊的人,他不是烈士的后人,而是一名纪录片导演。他叫王兆宇,是陈智常的房客。因为偶然间租下了抗日航空英烈陈桂林、陈桂民两兄弟的祖宅,他跨进了历史的长河中。
2020年开始,王兆宇跨越广东、云南、四川、江苏和甘肃5个省,寻访了46位相关人士,历时3年完成了100分钟纪录长片《樟坑径76号》。为了找寻两位烈士的安葬地,王兆宇跑了很多城市,但都没有找到。在纪录片的最后,他在陈桂林的牺牲地——四川成都太平寺机场找了一块荒地,屈膝叩拜,洒酒为祭,并大声告诉他们:“我们把日本人撵走了!”这段画面十分令人动容。
王兆宇坦言,他在拍摄的过程中感受到,两位烈士以前只是名字,后来是活生生的人,也有血有肉、有情感、有家庭。“这一路的探寻,我好像跨越时空在跟两位烈士对话,跟那一批中华民族伟大的烈士们共鸣,有些时候,我甚至能感受到他们内心的想法,在那个时代就是国破家何在。我的片子可能没有什么商业价值,但我希望能让大家铭记我们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抗战精神。”
不曾忘记他们,他们的精神便永存。今年清明节前夕,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向社会公布了首批1468名中国籍抗日航空英烈名录。名录公布后,社会反响强烈,广东、福建、湖北、浙江、安徽等10多个省700多家新闻媒体广泛报道。全国各地退役军人事务部门、史志办、纪念馆、档案馆等40多家单位来电来函查询核实英烈资料,提供英烈亲属信息。截至目前,已有近百位英烈亲属与纪念馆取得了联系,30多位英烈亲属从全国各地赶来祭扫亲人。据窦若琪介绍,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飞鹰·航线”史料寻访行动仍在进行中,截至目前,馆方工作人员还陆续前往了福建福州、江苏宜兴等地,寻访英烈后人,打捞历史记忆。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