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源:视觉中国
界面新闻记者 | 唐卓雅
界面新闻编辑 | 谢欣
上睑下垂、视物成双、说话含混、吞咽困难、饮水呛咳、抬颈无力、四肢无力,严重者甚至会因呼吸肌无力,出现呼吸衰竭或肺部感染而危及生命,这些症状有一个统称为“重症肌无力”,这种疾病属于罕见病的一种,截至2022年,我国的重症肌无力患者约为65万人。
为了提高社会各界对重症肌无力的关注程度,我国2014年起将每年的6月15日定为重症肌无力关爱日,至今,重症肌无力关爱日已经发起十周年。今年的6月14日,第六届重症肌无力大会在北京召开。
实际上,重症肌无力这种疾病从被发现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1664年,一位名叫Opechancanough的美国原住酋长因病去世,而生前一直折磨他的疾病很有可能就是重症肌无力;1672年,英国生理学家Thomas Wills首次描述了重症肌无力患者的临床表现,包括延髓肌与躯干肌无力以及晨轻暮重现象,并称之为“假性麻痹”,这为后来重症肌无力的理解和研究奠定了基础;1895年,德国医师Friedrich Jolly首次提出了“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 gravis以下简称"MG")”这一病名。
像很多疾病一样,MG虽然发现较早,但是直到上个世纪才开始出现一些药物治疗的尝试,如钾、碘、铁剂等,但效果有限。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常婷在大会上讲到,“重症肌无力从1954年才开始使用对证的药物进行治疗,即溴比斯的明。”
溴比斯的明是一种胆碱酯酶抑制剂,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胆碱酯酶的活性,从而减少乙酰胆碱的破坏,增加乙酰胆碱在神经肌肉接头的浓度,改善肌肉无力的症状。
但能够对MG进行对症治疗不代表人们对于该疾病的发病机制完全清晰。上世纪70年代,科学家Jon Lindstrom建立了放射免疫测定乙酰胆碱受体(AChR)抗体的 *** ,这一 *** 能够检测重症肌无力患者血清中的抗AChR抗体,对于诊断和研究MG具有重要意义。至此,对MG发病机制的认识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而后一段时期内,治疗MG开始使用免疫抑制药物包括糖皮质激素和其他口服非激素类免疫抑制剂,如硫唑嘌呤(AZA)、他克莫司(FK-506)、吗替麦考酚酯(MMF)、环孢素、甲氨蝶呤及环磷酰胺。
2000年利妥昔单抗的出现是MG治疗的一个转折点。据常婷介绍,2000年左右,个别中心开始尝试使用利妥昔单抗,开启了跟传统药物不一样的治疗,也就是靶向免疫治疗。“从2017年以后,有了之一个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的靶向治疗,即依库珠单抗。” 常婷说到。
去年6月,我国国家药监局批准依库珠单抗用于治疗抗乙酰胆碱受体(AChR)抗体阳性的难治性全身型重症肌无力成人患者。同年,国家药监局批准艾加莫德α注射液与常规治疗药物联合用于治疗乙酰胆碱受体(AChR)抗体阳性的成人全身型重症肌无力患者。目前,这两款药都已经被纳入医保目录,降价幅度分别为88%、46%。
“2017年到2024年的七年是重症肌无力治疗突破的七年,MG治疗手段日渐增多,Cart细胞以及AHSCT(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又开启了MG治疗的新时代。”常婷表示,“目前,MG治疗的治疗目标是双达标。”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笪宇威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也谈到,随着重症肌无力治疗研究的深入和临床认知水平的不断提升,基于重症肌无力症状和副作用对患者的影响,国际上提出了“双达标”的治疗理念,且国际国内多个重症肌无力诊疗权威指南和共识都把治疗目标定为达到疾病症状和治疗副作用均最小化的“双达标”状态。
所谓双达标指的是,在控制药物治疗副作用小的前提下达到微小状态或更好。之一重达标是症状控制达标,即帮助患者实现疾病缓解和症状控制;第二重达标是副作用控制达标,治疗相关副作用≤1级,口服激素剂量≤5mg/天。简单来说,双达标就是帮助患者最小化治疗副作用、提高生活质量。
北京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张华则表示,从患者的疾病治疗全过程来看,实现短期双达标和长期双达标都非常重要。短期双达标意味着迅速控制症状,实现疾病缓解,而长期双达标常被忽视。一项回顾性、观察性队列研究显示,与未达到MMS(最轻症状状态)的患者相比,诊断后1年达到MMS的患者发生危象和疾病恶化的风险可降低50%以上。
事实上,尽管目前重症肌无力的治疗策略较之以往已有了很大进步,能够改善部分重症肌无力患者的症状,但仍有相当比例的患者未能达到理想的病情控制状态或MMS状态。常婷表示,“重症肌无力是一种异质性较大的疾病,每个患者的亚型、有没有胸腺瘤以及其他的合并症都不一样,选择用药的时候也要考虑患者能负担的经济情况、每个患者个体存在的其他合并症,如高血压、糖尿病、肿瘤等,要求医生和患者共同制定治疗决策。"
发表评论
2024-11-13 12:39:14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