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 900 米就将到达目的地,乘客一巴掌送了自己一次行政拘留。

乘客怒扇网约车司机,巴掌解决不了“改道纠纷”

近日,重庆,一辆网约车行至一处桥边,乘客让司机改道,走右边 " 上桥 ",司机以改道路段 " 堵车 " 为由拒绝。

乘客反问司机," 别人都能走,为什么你不能走。" 随后,该乘客倾身上前,一巴掌狠抽司机脑袋。

这件事可并不只是日常出行之中的一件小事。事件起因是个老问题——网约车行驶路线。这也是乘客与司机最容易产生争执的地方。

谁有权规划行驶路线?

《民法典》规定," 承运人应当按照约定的或者通常的运输路线将旅客、货物运输到约定地点。"

但 " 约定 " 的尺度,需要得到更好的把握。乘客有无权利要求司机更改路线?当然有,但应以确保安全和遵循交通规则为前提。

同时,如果因为改走自行选定的路线产生多余的成本,应由乘客承担,这本该成为一个常识。

司机不愿改道,就一巴掌呼上去,与其他自觉权益受损便诉诸暴力 *** 一样,涉嫌违法。

道理虽如此,但司乘纠纷屡有报道,又是为何?

对任何一方的不当甚至是暴力行为,依法依规进行处理,是应有之义。但 " 一巴掌的纷争 " 背后的改道纠纷,难道就没法缓解及解决吗?难点又在哪儿?

为解决这一问题,早有平台上线 " 路线选择 " 功能。也就是说,客户端为乘客提供多条路线规划,乘客可以自行修改想要的路线。此外,鼓励司机主动询问乘客是否有常走路线。

新的问题随之而来,内部人士曾表示:" 比较容易出问题的反而是乘客的指定路线。结果指定路线费用或者时长比原先规划的要高,乘客往往不满意就打 *** 投诉。"

问题来了,改道的责任与可能增加的成本,谁来承担,能否以法律法规的方式明确下来?

明确模糊的地带,才能更好解决纠纷。

要解决类似纠纷,网约车平台自然有改进空间。比如提供清晰的行车指引,并在乘客和司机之间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和责任机制,减少类似纠纷的发生。

乘客与司机也可以做到更好,至少能理性 *** 。一巴掌 *** ,也只会将自己送进拘留所。

这都没错。

但更重要的,是在法律法规、 *** 监管之中,将一些模糊地方得以明确。

否则,类似纠纷很难销声匿迹。

撰文 | 记者向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