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曾毓群在欧洲再次重金加码。宁德时代本月与欧洲汽车集团Stellantis达成合作协议,双方将在西班牙设立一家合资公司,各持有50%股权,共建磷酸铁锂电池工厂。

欧洲电池大败局:千亿投资,难造“宁德时代”

西班牙新项目总投资预计40.38亿欧元,约合人民币300亿元。这将成为该公司位于欧洲的第三座电池生产基地,此前在德国和匈牙利新建的两座工厂已投入运营。

一边,是中国电池巨头加速拓疆欧洲业务版图,步步为营;另一边,是欧洲本土制造商电池梦遭重创,最引人瞩目的,是北欧更大电池公司Northvolt(北方伏特,以下简称:北伏)申请破产保护,彭博社撰文评论称,这一事件,正式代表欧洲本土电池产业雄心的破灭。

过去几年,欧洲一直努力建立本土电池产业链,试图打破中国在电动汽车领域的主导地位。但种种迹象表面,这一宏大的计划已接近失败。北伏遇挫,不是个例,数据显示,在计划中的16家欧洲主导的电池工厂中,有11家已被推迟或取消。

与此同时,来自中国的宁德时代、韩国三星SDI等亚洲制造商正在欧洲如火如荼搞建设,在该区域的13个重点项目中,现阶段有10 个正在按计划顺利进行。未来,亚洲力量、特别是中国军团对行业的控制只会加强,当出现供应紧缩或地缘冲突时,西方汽车制造商极有可能处于竞争劣势。

“弯道超车”梦碎

博世集团监事会副主席弗兰克·赛尔(Frank Sell)近日表示,集团最新宣布的一系列裁员计划,已迫使德国约8000至1万个工作岗位面临失业风险。从最近两年的案例看,一级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的裁员通常集中在两个关键领域——

电气化和软件。

这是汽车制造商和供应链投入的新技术领域,但欧洲公司的进展却比预期缓慢,一旦遇到盈利风险,也最容易被重组调整,或是精简砍掉。动力电池作为电气化的核心零部件,产业链搭建周期漫长,在亚洲玩家已建立竞争优势的背景下,欧洲后来者突围的难度越来越大。

据彭博新能源财经(BNEF)统计,中国现阶段供应了全球约80%的锂离子电池,全球排名前10的电动汽车电池制造商,有6家来自中国。宁德时代和比亚迪技术领先,还有大规模量产带来的价格优势,这些都提升了新入局者的竞争门槛。

与此同时,美国和加拿大也在寻求产业投资,内燃机时代接近尾声,谁将主导电气化的供应链,谁就有机会在未来脱颖而出。

与之相反,如果没有强大的电动汽车供应链,汽车制造商最终也会权衡利弊,新车生产将转移到供应链成熟的地区。

“北伏的目标,是绕开中国的电池技术路线。中国汽车一直强调弯道超车,这次轮到我们在电池领域超越了。”在启动创业时,前特斯拉高管卡尔森在媒体见面会时表示,北伏的愿景,是能让欧洲在全球电池竞争中与亚洲制造商“掰手腕”。

事实证明,想在中国制造商领先的动力电池赛道“超车”,难度并不小,该公司曾雄心勃勃地计划在瑞典、德国和加拿大建厂,但后续发现,他们很难在控制成本的同时提高产量。

今年6月,宝马取消了北伏高达20亿欧元的订单,导致后者资金链断裂,成为北伏由盛转衰的一个转折点。此外,北伏一直在隐瞒电池交付延迟问题,知情人士透露,该公司根本不可能在2026年生产出宝马所需的供应产量。

欧洲专家表示,北伏现阶段的技术缺陷,只有经验丰富的亚洲制造商才能助其解决。更为严峻的现实是,一旦北伏倒下,欧洲很难再造一个电池新贵,宁德时代仅在研发部门就雇佣了2.1万名工程师,这是北伏巅峰时期全体员工数量的四倍。

想要打造本土电池制造巨头,欧洲需要努力解决研发技术人员和高能源成本的问题。与此同时,建立高效的工厂也比预期复杂,复制高产量生产的同时,往往需要对1000多个流程进行微调,因此很难直接复制中国或韩国的设施建设。

高资本要求、残酷的市场定价和低利润率,这些都基于高精度的制造环境,且车企客户的要求也越来越严苛。

欧洲阵营,集体遇挫

供应链的变革,改变了欧洲汽车产业的运行基础和竞争格局,并催化了全球汽车历史上更大的结构转型。

来自电池和芯片领域的新公司日渐强势,在利润回报和商业前景上超越了更多传统零部件供应商。

早在十多年前,大众、宝马在内的欧洲制造商就开始销售电动汽车,但这些德国公司,错过了控制电池成本的机会。相反,来自中国的竞争对手,主导着电动汽车原材料和核心组件(电池、芯片)的生产,得益于电池成本的良好控制,能以非常低的价格出售汽车。

更大的现实是,大多数欧洲汽车制造商都在寻找亚洲伙伴生产电池,经验告诉他们,对欧洲电池供应商的等待是有限度的,不合适,只能撤离。

正如6月取消北伏订单的宝马,过去也给了北伏足够多的机会,直到量产供应实在等不下去了,才把这笔订单转给韩国的三星SDI。

欧洲本土电池产业,已经在现实中屡屡遇挫。

仅仅是过去一年,奔驰和Stellantis的合资电池企业ACC,考虑到纯电动汽车销售放缓和成本劣势,已停止德国和意大利的工厂建设工作;大众汽车也宣布搁置位于萨尔茨吉特的第二条电池生产线,且其他电池生产线也很难满负荷生产。

北伏申请破产,无疑给欧洲本已承压的电池产业再添一记重锤。要知道,除了宝马豪掷20亿欧元大单,北伏的另一大股东大众汽车,已经为其投入高达140亿美元的十年供应合同,电池还没造出来,订单已经排到十年后了——

饭不仅喂到嘴边,还承包了未来十年的伙食,没想到北伏自己把饭碗打翻了。

如今,欧洲电动汽车销量又进入放缓趋势,这也给动力电池等相关企业带来不小的影响。

彭博新能源财经(BNEF)统计,欧洲曾投入360亿美元(折合人民币2320亿元)发展汽车动力电池,但本土的16家电池工厂,目前已有12家遭遇生产延迟、或是取消,情况并不乐观。

而且,北伏的存亡危机、以及更多欧洲电池供应商失去光环,影响的不只是汽车新能源供应链。瑞典谢莱夫特奥(Skelleftea)市长此前曾表态称,北伏不仅仅是一个商业项目,更关系到欧洲绿色转型和能源安全。

他呼吁瑞典 *** 和欧盟不要放弃北伏,避免欧洲在动力电池赛道彻底失去竞争力,根据国际能源机构的数据,全球有高达85%的电动汽车电池都是在中国生产的。

不过,这一呼吁并没有得到欧盟的积极回应,与之相反,面对失速的北伏,欧盟的态度十分冷淡。

“没有中国支持,我们无法竞争”

十二年前,德国前总理默克尔访问中国,他向宁德时代创始人曾毓群提出一个问题:

德国作为传统汽车制造业强国,在发动机和变速箱制造方面有着深厚积累,为何却难以在电池制造领域取得同样的成就?

彼时,曾毓群解释说,全球范围内,电化学并不被视为高端领域,许多顶尖学府及学生更倾向于金融或半导体等专业方向。但在中国,由于教育资源分配及市场需求的不同,仍有许多大学持续投入电化学学科的研究,为电池技术人才奠定了基础。

十二年后,欧洲烧光数亿元,依旧不得不面对一个残酷现实,他们和宁德时代的差距不仅没有缩小,还进一步拉大了。

曾毓群上个月曾做客一家欧洲金融公司高管的播客节目,围绕动力电池行业当前的技术创新和竞争格局,曾毓群更加自信地肯定了中国阵营的创新能力,并表示宁德时代“并不担心国外的模仿者”。

“他们的设计是错误的,工艺流程是错误的,设备也是错误的。”

这次访谈,曾毓群更是一阵见血,直指欧洲电池制造商的软肋。而在此之前,雷诺集团首席执行官卢卡·德梅奥(Luca de Meo)曾告诉欧洲媒体,没有中国电池的产能和能力支持,公司将无法竞争。

设计错误,工艺流程错误,设备错误,这些都是欧洲电池公司的通病,而这些病症,在北伏身上都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一遍。

北伏曾向瑞典当局提交过一份文件,透露了一个信息,自2020年以来,该公司已有574名来自中国的员工。有意思的是,这些来自中国的员工,不仅要负责手里的工作,还要手把手指导欧洲员工如何干活,因为这家公司——

从研发、设备调试与使用、再到产品量产,都高度依赖中国员工,“超车中国”的梦想,还要靠中国人来完成。

外媒前两年曝光了一份内部调查,这份报告显示,北伏在成立初期,从基层工人、研发人员、项目管理中层再到董事会决策层,有动力电池相关经验的少之又少。

谁来干活?

来自中国和韩国的员工。

剩下的呢?

大部分,可以外包给亚洲公司。

如曾毓群所说,最重要的,是正确的产品,市场需要大量正确的产品来实现稳定,而正确的产品,需要正确的技术。不过,对于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北伏,核心团队不知正确的产品,也不了解正确的技术。

因此,这家公司闹过很多笑话。

曾有无锡供应商向国内媒体透露,北伏欧洲员工曾将中方提供用于电池化成设备的格子,当作“收纳格”,存放干燥房里的杂物笔记本,导致物流线报错——

欧洲员工不清楚原因,却大骂说中方提供的设备有问题。也有欧洲员工用普通吸尘器吸电池切割的金属灰尘,导致出现爆炸死人的事故。

这些,都曾真真实实发生在这家欧洲企业身上,它被称作欧洲锂电池产业“最后的希望”,破产的背后,留下一地鸡毛。而业界看客并不知道的是,从2019到2024年间,这家公司还发生了26起严重事故——

有火灾、爆炸以及员工气体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