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还要不要在乡村地区建立学校特别是村小?”
最近,在东北师范大学举办的“人口变化与城乡教育发展”研讨会上,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容中逵抛出的这个问题,引起了广泛讨论。
近年来,乡村学龄儿童持续减少,大量乡村学校的规模在不断减小,一些乡村学校逐步演变为乡村小规模学校、或是小微学校或“零人学校”。
容中逵认为,目前我国教育存在过度追逐城市化的倾向。这种教育现象已经破坏了正常的教育秩序和教育生态。如果任由乡村学校在城镇化的过程中日益萎缩乃至消失,将带来很多不良影响。而建设乡村学校,可以为扭转过度城市化的教育提供更多的可能和基础。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雷万鹏认为,近20多年来,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导致大量乡村学校被撤并,城镇大班额与乡村学校空壳化现象同时存在。
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赵丹,一直关注乡村小规模学校的发展。她说,乡村小规模学校虽然学生少,但服务的人群多为社会弱势群体家庭子女,对于这些没有条件离开乡村的儿童,小规模学校是他们接受公平、优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乡村学校应该继续建设,那如何能吸引来优质师资?
在赵丹看来,乡村小规模学校的班级规模小、教学方式灵活、课程在地化等优势,正是建设乡村学校,推进乡村教育现代化的关键着力点。
东北师范大学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研究院教授李涛做了一项研究,他发现,随着近年来学龄人口的总体下降和以“县城”为中心的县域城镇化集聚,乡村学校教师总量上相对充足,许多地区甚至出现了乡村学校教师超编现象,在县域内如何合理有效分流,来解决乡村学校教师超编现象已成为需要解决的新问题。
但乡村学校教师仍然存在结构性短缺。即便学龄人口减少,不少乡村学校校长认为,当前本校教师数量不能满足目前的教育教学需求,他们认为本校教师最缺乏的前五位学科依次是音乐、美术、信息技术、体育、科学。
我国城镇化已进入“下半场”,人口向城镇流动增速放缓,但规模仍然巨大。
东北师范大学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研究院教授秦玉友认为,在人口变动的宏观趋势下,全国绝大多数县学龄人口数量变化呈现出“先升后降”趋势。“先升后降”人口变化趋势递次影响学前、小学、初中、高中及之后学段。
在秦玉友看来,在人口变动背景下,破解乡村小规模学校、乡镇寄宿制学校和县中“三类学校”建设困境非常关键。
秦玉友说,“从教育发展的国际经验看,小班教学是未来教育发展的趋势。”县域小学要充分利用“先增后减”学龄人口变动趋势中学龄人口减少的窗口期,及时建立起适应小班教学的教育资源配置标准。
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金久仁建议说,面向人口变化后的小规模学校和乡村学校,要开展本科层次的小学全科教师培养;面对人口变化后的小班化教学,要提升教师因材施教能力。
我是中青报数智主播辰辉,一起奔向星辰大海,我们下次见!
中国青年报社 出品
记者:王培莲
剪辑:吕韦谦(实习生)
数智主播生成:樊未晨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中国青年报
本次播报由中国青年报“青年语料库”支持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