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延安出发,向东南驱车50公里,山间云雾缭绕,穿过巨大的金色稻穗拱门,陕北“好江南”——南泥湾,一片丰收盛景,跃然眼前。

从延安 再出发

航拍南泥湾。南泥湾开发区管委会供图

“现在的陕北真是大变样儿,漫山遍野都是树,还有这么大一片稻田!”在“弘扬延安精神 奋进伟大时代”网上主题宣传活动中,外地来的记者们纷纷感叹延安的生态变化。

说话间,几名记者跳进稻田里,在村民的指导下,举起镰刀体验了一把“割水稻”,并兴奋地与亲手收割的水稻合影留念。

村民示范如何用镰刀割水稻。人民网记者 白鸽摄

20世纪40年代初,八路军第120师第359旅在这里治地打坝、修渠引水,种植水稻面积达7000亩。

如今,千亩稻田飘香,实现年产值200万元。沉甸甸的谷穗颗粒饱满,收割机轰轰作响,百姓喜笑颜开,“又是一个丰收年!”

“我们与北大荒集团合作,引进优质东北大米初香粳1号、龙洋16、吉源香1号等10多个品种进行试验,结合先进的种植管理技术,更高亩产能达到1200斤。”延安南泥湾(集团)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浪介绍,从2019年开始,千亩稻田就已经全部实现机械化种植。

自动收割机。人民网记者 白鸽摄

“一定要把这块地种好,我们相信,只要迎难而上、自力更生,就能战胜任何困难!”刘浪坚定地说,“这块稻田就是‘延安精神’的传承。”

漫步在总面积1043.98公顷的南泥湾国家湿地公园内,一群飞鸟振翅而起,翱翔于天地间,水面微动,几只白骨顶鸡划过,扰乱了一池清波。

“目前南泥湾的森林覆盖率达87.4%,湿地公园内有232种脊椎动物、132种鸟类栖息于此,更有朱鹮主动‘落户’。”南泥湾国有生态林场副场长贺晓霞介绍。

南泥湾国家湿地公园一隅。人民网记者 白鸽摄

环境越变越好,日子越过越舒心。“生态红利”惠及了湿地公园不远处的桃宝峪村。

“现在的环境不是好一点儿,是好太多了!”桃宝峪村村民冯延东深有感触。

“看着家乡环境变好,回乡把老屋‘收拾’成了农家乐,生意一年比一年好!”在家门口就能把钱赚,冯延东笑得开怀。

“大家伙儿还开民宿、搞游乐场、卖农特产……”南泥湾镇桃宝峪村支部书记折宝东接过话茬,扳着手指算着账,“国庆期间,我们这儿来了20万游客,光停车费每天能收一万六呢!”

日子有盼头,人民有干劲儿,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已牢牢印刻在这片土地上。

“悬崖造林队”的工作日常。受访者供图

离开南泥湾,继续往东南方向行驶,就到了延安市宜川县。这里,一支传奇的队伍被当地人称作“悬崖造林队”。

队如其名,其工作就是在30米高的黄河悬崖边上种树。

为了什么?

“把每块荒山都变成绿色,就是我们更大的梦想。”“悬崖造林队”队长王永红不假思索地告诉记者。

这支队伍平均年龄超过45岁。从2004年至今的20年间,植树拦泥沙、造林保水土,他们在宜川县种下近4万亩、280多万棵树,为宜川县境内黄河沿岸石质山地披上了3.7万亩“绿装”。

曾经,光秃秃的黄河悬崖,是王永红的一块“心病”。2012年,他主动请缨,决定尝试在悬崖上种树。

王永红在黄河悬崖边上种树。受访者供图

黄河悬崖上土层稀薄,没有土,怎么种?

靠人背!“一袋土约50斤重,我们背6趟才能把一个树坑的土背够。”而树坑,也是队员们把崖壁上的石头打碎才垒砌而成的。

土和树坑的难题解决了,新问题又来了:有的悬崖人下不去,怎么办?

“就在悬崖顶上打钢钳,把安全绳固定在上面,人顺着绳上下爬。”王永红指着正在悬崖边上作业的队员说道。

“害怕过吗?”

“不怕!”

阳光洒在黝黑的脸上,49岁的王永红笑得坚毅。

“悬崖造林队”用无人机运树苗。人民网记者 白鸽摄

今年3月份,队伍里来了“新成员”。王永红激动地指着空中正在作业的无人机,“有了它,我们省了不少力,现在每人每天能种100多棵树呢。”

如今的黄河悬崖边上,一株株侧柏、油松傲然挺立,谱写了一曲“绿色奇迹”。

“还打算干多久?”

“只要还有一处荒山,只要还干得动,我就要把树种到底!”无人机带着树苗飞向崖边,王永红与队员们再次义无反顾地攀上悬崖。

如今的黄河悬崖边上郁郁葱葱。人民网记者 白鸽摄

在延安,一代又一代如王永红般的人们,坚守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坚定信念,追寻伟大理想,创造美好未来。他们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中国 *** 人的初心与使命,共同描绘出一幅幅动人的时代画卷……

61岁的“说书人”宋有建。人民网记者 白鸽摄

延安市甘泉县下寺湾镇,生态旅游发展带动了一批村民增收致富。61岁的“说书人”宋有建家开了民宿,“要把老一辈人自强不息的精神说给更多人听!”

延安市吴起县南沟村,退耕还林25年的生态巨变,让老百姓在土地上“刨金子”“挖银子”,不出家门口就有活干、把钱赚。2023年底人均纯收入达到18731元。

延安市宝塔区桥沟街道烟洞沟村, *** 提供的免费技术培训,让苹果种植大户马文昌“收入一年比一年高”。如今,他的儿女们——马家“果四代”,利用电商、果树认养等新渠道,把延安苹果销到了全国各地。

延安市黄陵县索洛湾村,20多年来,在村支书柯小海的带领下,人均年收入从不足800元发展到超过3万元。村民全部免费享受养老、医保等政策,米面油等生活用品随便领。

…………

瞧,在这片被历史深情抚摸过的黄土地上,一朵朵绚烂的幸福之花正在悄然绽放,一个个关于奋斗与坚持的故事正在生动诉说,一股无形的力量,滋养着延安,不断焕发出勃勃生机。

这,或许就是新时代“延安精神”的薪火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