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中国海油
界面新闻记者 | 侯瑞宁
从深圳直升机场出发,向东南方向航行大约一个半小时后,直升机降落在了中国南海东部一块巨型甲板上。
这里是中国海油(600938.SH)流花11-1/4-1油田的“海上油气加工厂”,从空中俯瞰像一个巨大的碗,浮在深蓝色的海面上,各色管线、支架和绳缆密布其间,原油加工装置、天然气脱硫装置森然罗列。
这是亚洲首个圆筒型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FPSO),由中国首次自主设计建造安装,被称为“海葵一号”。
“海葵一号” 图片来源:中国海油
9月19日,界面新闻记者在“海葵一号”现场看到,随着流花11-1/4-1油田的天然气火炬被徐徐点燃,该油田二次开发项目正式投产。该项目计划投产开发井32口,2026年将达到高峰日产2700吨(约合100万吨/年),其开发年限为30年。
该油田二次开发项目由流花11-1和流花4-1两个油田组成,平均水深约305米,属于深水油田。国际上一般将水深超过300米海域的油气资源定义为深水油气,超过1500米为超深水油气。
界面新闻记者在现场看到,流花11-1/4-1油田二次开发项目的主要生产设施,除了“海葵一号”之外,还包括一座深水导管架平台,是亚洲更高最重的海上原油钻采平台,被称为“海基二号”。
“海基二号” 图片来源:中国海油
中国海油深圳分公司负副总经理袁玮在接受界面新闻等媒体采访时表示,深水油气田开发一般采用“水下生产系统+浮式生产装置”,该二次开发项目开创了亚洲首例“深水导管架平台+圆筒型FPSO”的开发模式。前者开发模式的成本较高且技术难度大,后者具有体型更小、储油效率更高的特点,有效提高了经济实用性。
袁玮表示,这种新的开发模式,攻克了多项关键核心技术,不仅实现了流花11-1油田群亿吨级储量再动用,相当于新发现一个中型油田,而且大幅降低了工程建设和生产成本,为高效开发类似深水油气田贡献了中国方案。
中国海油相关工作人员对界面新闻表示,“海基二号”将原油从海底深处开采出来后,经由海底管道输送至2.5公里外的“海葵一号”,再经过初步脱水、脱硫等工艺后进行储运,之后外输给下游炼厂。
“海基二号”总高度达428米,总重量超5万吨,平台搭载原油工艺和外输系统、生产水处理系统及电力供应系统等300余套设备,可实现远程水下井口控制、智能油气开采、台风远程生产等功能。
“海葵一号”高度达到90米,总重近3.7万吨,主甲板面积相当于13个标准篮球场,更大储油量达6万吨,每天可处理原油5600吨,按100年一遇超强台风工况设计,设计寿命30年,可连续在海上运行15年不回坞。
“海葵一号”平台一角。拍摄/侯瑞宁
流花11-1/4-1油田是中国之一个深水油田。其中,流花11-1油田于1996年3月投产,由中国海油和国际合作伙伴在珠江口盆地勘探发现,是中国海上更大的礁灰岩油田,探明石油地质储量超过1.6亿吨;流花4-1油田于2012年9月投产,是中国海油首个自主开发的深水油田,地质储量3200万吨。
经过28年的开采,流花11-1/4-1油田一次开发的采出率面临巨大挑战。为此,该油田启动了二次开发的建设。
油田采油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一次采油、二次采油和三次采油。
一次采油,是指仅依靠天然能量开采原油的 *** ,人类对油藏的作用只限于钻出油井,为油流提供通道;二次采油,一般指依靠天然能量开采已经接近枯竭的油田,为了提高产量和原油采收率,采取强化开发措施。
三次采油则是在二次采油难以为继的情况下,通过注入化学物质、气体、微生物或其他 *** ,改善油、气、水及岩石相互间的性能,从而开采出更多的原油。
目前,国内陆上油气田陆续进入开发中后期,二次采油和三次采油较为普遍,但国内深水油气勘探仍然处于初期阶段,普遍处于一次采油阶段。
流花11-1/4-1油田二次开发,在中国深水油气开发领域尚属首次。近年来,中国海油深圳分公司开展礁灰岩油田提高采收率开发技术攻关,结合油田周边勘探新潜力,优化油藏方案研究,准确刻画油田剩余油分布情况,提高油田采收率,延长油田寿命近30年。
海洋油气已经成为国内油气增产的主阵地。去年,中国原油产量达2.08亿吨。其中,海洋原油产量突破6200万吨,同比增产超340万吨,占全国原油增量比例约70%。
“十四五”以来,中国海上探明储量超10亿吨油当量,共获61个商业和潜在商业发现。
海洋深水油气资源储量巨大。中国海油提供的数据显示,近10年,全球新油气田中70%-80%分布在海洋领域,其中,近三分之二集中在深水区。
截至目前,中国海油深圳分公司负责的南海东部油田,油气年产量稳定在2000吨以上,是中国规模更大的深水油气田群,累计生产油气超3.66亿吨。
发表评论
2024-11-22 01:26:41回复
2024-11-22 01:29:44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