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十点,广东汕头老城厦岭路 6 号门口就排起了长队。他们大多是来这里吃饭的。
每一个新进店的食客,都会收到一句问候:"你是遇到什么困难了吗?需不需要帮助?"
聚在饭堂门口的食客。受访者供图
这里是三元饭堂,2016 年,几个年轻人合伙租下一家小门面,每天向孤寡老人、残疾人、困难家庭以及一切有需要的人免费提供午餐和晚餐。八年多,他们已经送出了近 50 万份盒饭。
一日两餐,全年无休。前来领饭的阿姨变成常驻的义工,拾荒为生的大叔拿来废品换的鸡蛋,残疾的食客在饭堂找到了工作的机会。原本吃饭都成问题的人,在这里互相扶持着站稳了脚跟,也渐渐有了关爱别人的意愿和行动。
天下本没有免费的午餐,但爱能让人吃顿饱饭。
我们少抽一根,他们多吃一顿
三元饭堂的 " 创始人 " 肖毅是汕头本地人,今年 42 岁。2016 年春节,他作为义工,跟着公益团体去给孤寡老人送米面粮油。
看见老人桌上的剩饭剩菜,一个念头冒了出来:与其送米油,不如送饭菜。" 当时我家正好在经营一家餐厅,做顿饭对我来说是顺手的事。" 肖毅说。
说干就干。没过多久,肖毅便开始在乌桥岛免费派发盒饭,那是一个类似 " 城中村 " 的地方,居住着不少老人、拾荒者。几个朋友听说后,也加入了肖毅的行动,一户一户上门走访。
那段时间,他们每天都能送出三四十份盒饭。后来,义工队伍逐渐壮大,饭堂的 " 顾客 " 也越来越多。同年 7 月,肖毅和朋友一起租下了一间小门面,会做饭的当厨师,不会做饭的就打饭、跑腿,自此," 三元饭堂 " 正式开张。
最早的三元饭堂,原址已拆除。受访者供图
名叫三元,实则免费。一开始,他们打算少抽点烟,用省下的钱来开饭堂,但做公益哪是那么容易的事,前期无人知晓的时候,饭堂的花销全靠义工们自己筹钱。
" 我没算过账,不敢算。怕算下来发现金额不小,我会后悔(做这件事),"他开玩笑道," 我们都把饭堂当作生活的一部分,日常的支出,不会一毫一厘算得那么精细。"
三元饭堂的旧址之二,也已拆除。受访者供图
细水长流
相比于许多大型的慈善机构、志愿组织,三元饭堂是个实打实的 " 草台班子 "。
在这里,吃饭不要钱,干活也没门槛。义工是流动的,每天人数不等,身份各异,学生、白领、退休老人都有。想来就来,想走就走,不用报名,捐多捐少也随意。这些年,陆陆续续来帮忙的义工累计有 200 余人,长期固定在这里的有十余人。除了三个厨师,三个打饭老姨外,其余义工没有固定岗位。好在饭堂规模不大,除了做饭送饭也没别的 " 业务 ",这么多年来倒也运转得顺畅,从未断档。
一把名为善良的火,就这样在灶台上燃烧了八年多。
34 岁的张佳从饭堂创立之初就在这里担任厨师,他记得,最开始,饭堂开在一栋快要拆除的老楼里,由于设备老化、面积狭小,做起大锅饭来,一会儿电压不够,一会儿打不着火。再加上来领饭的人多,捐菜的人却很少,常有 "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 的窘迫。有时来领饭的人见饭量变小了,难免嘟囔两句,义工们听了,心里也很难受。
" 最艰难的时候,没有人捐助,就靠我们几个义工筹,你出点钱,我拿点菜。实在没食材可用,就煎个蛋,也算是道菜了。不过,现在饭堂火了,情况就好多了。"
张佳说的 " 火了 ",源于今年上半年两位自媒体博主的到访,他们的视频让饭堂在 *** 上受到了空前的关注,从那以后,饭堂的义工们也开始自己往社交媒体上投稿。自此,饭堂肉眼可见地热闹起来,从原先只有本地人知道的地方,变成了全国各地爱心人士捐助的对象。
张佳在发放午餐。受访者供图
饭堂没有菜单,人家捐来什么,他们就做什么。张佳的本职工作是一家航空公司的乘务长,工作时间相对自由,他和另外几个厨师商量好了时间,谁有空谁就来,来不了就提前说,总有人能顶上。
" 烹饪本身也是我个人的爱好。看见自己做的饭菜被别人吃掉,不管是作为义工还是厨师,都觉得很幸福。"张佳说。
三元饭堂的盒饭。受访者供图
关于接收善款和捐赠,他们注册成立了一个非营利组织,钱款使用等相关财务情况,则会每年向当地民政主管部门提交审计报告。
帮助过饭堂的人,名字被写在饭堂的墙上。下方堆满了爱心人士捐赠的物资。图源:B 站 @三元饭堂 视频截图
" 细水长流才能走得更远。"每一位受访的义工,都强调了这句话。这既是对饭堂过去八年的总结,也是他们对未来的期望。
从受助人到救助人
饭堂不仅仅是一个吃饭的地方,更像是一个大家庭。在这里,很多人经历了身份的转变。
司叔今年 70 岁,以收废品为生,所住的周转房距离三元饭堂 2.8 公里,每次骑三轮车过来要一个多小时。在饭堂吃了七八年饭,从 2021 年起,他开始不定期地拿来干净新鲜的鸡蛋。没有人知道,一盒鸡蛋的钱,他要翻多少垃圾堆才能赚到,义工问起,他却说," 我不穷,不要担心我。"
今年,大叔也加入了义工的队伍,每天吃完饭,他还会骑着那辆装满 " 宝贝 " 的三轮车,带十几份饭回去分发给周转房的其他住户。
陈姨也曾是饭堂的 " 帮扶对象 ",丈夫患病时,饭堂除了请她吃饭,也会帮他们筹款。丈夫身故后,她卸下了照料的担子,来到饭堂当起 " 送饭员 ",至今已经义务劳动了四年。年近 60 的她,每天风雨无阻,骑着自行车,过着石头路,给那些行动不便的人送饭到家。
77 岁的刘老姨既是饭堂最初的食客,也是资历最老的 " 员工 "。365 天全勤,吃饭有她,干活也有她,洗菜、做饭、打扫卫生 ...... 只要能帮得上忙,她都做。除了在饭堂做事,她也会去拾人家不要的菜叶,拿回家喂鸡,再把鸡蛋收起来拿给饭堂,那是她能给出的更好的东西。
半个月前,一家洗车店在饭堂隔壁开业,那是饭堂创始人专门给残疾食客开的,让他们也有个自己赚钱的机会。洗一辆车 30 元,营收全部作为工资发给员工。起步阶段,顾客不多,但阿姨们并不担心," 我们赚不到钱没事,至少还有口饭吃。"
洗车店的员工们。受访者供图
再过不久,另一家手工店也将要 " 开业 ",到时候,几位残疾的伙伴可以一起在店里做点手工品售卖。
对于三元饭堂的未来,大家并没有什么计划和设想。过好眼前的这一天,吃好这顿饭,比什么都重要。
这里是三元,这里有善缘。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