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郑思危

海底捞换帅:流水的使命,铁打的杨丽娟

编辑丨卢枕

今天,时隔两年四个月,海底捞又迎来了交接棒的时刻。

曾在激进扩张中失利的海底捞创始人张勇,在危急时刻将重担交给了自己的徒弟杨利娟。这位从海底捞的服务员做起,一路拼搏成为 CEO 的四川妹子,堪称公司的 " 及时雨 ",是张勇最信任的人,总能不负众望。

如今在她的努力下,海底捞终于从动荡中企稳。但同时,海底捞也正面临着瓶颈——扩张放缓,业态单一。在掺杂着人情世故和商业契约的师徒制和家文化下,如何解决标准化和连锁化的管理难题,能继续像从前那样 " 复制 *** 、复制服务 ",这足以让海底捞头疼。

杨利娟的新使命,或许能成为一种解法。46 岁的她,再次迎来职位变动,将于今天,2024 年 7 月 1 日正式卸任海底捞 CEO 一职,转而担任特海国际 CEO,负责海底捞的出海业务。

可以说,杨利娟的职业轨迹,也与海底捞一步步突破边界、收获增长的轨迹重叠。她赶上了一个向上的时期,实现了阶层跨越,曾经的 " 最牛服务员 " 早已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只是这一次,她还能带着海底捞找到新的增长空间吗?

临危受命的两年

张勇的徒弟、被称为 " 中国最牛服务员 " 的杨利娟,是在海底捞危难之时接下这个 " 烂摊子 " 的。

三年前的 6 月,海底捞召开了一场或许是史上最糟心的股东大会。大会最引人关注的是来自海底捞创始人兼 CEO 张勇的道歉:

" 我对趋势的判断错了。去年 6 月我进一步做出扩店的计划,现在看确实是盲目自信。当我意识到问题的时候已经是今年 1 月份,等我做出反应的时候已经是 3 月份了。"

在海底捞,张勇一直以耿直和爱发脾气出名。他曾因为一件小事,当着众多部下的面,把杨利娟骂哭。但在股东大会上自己检讨自己,这依然是不常见的。

一切都源于张勇的盲目自信。2020 年疫情暴发,前一年营收 265 亿的海底捞选择继续扩张,张勇自信预言 " 疫情三个月后就会过去 ",到时海底捞能以更低的价格拿到好的铺面,吃下之一波消费复苏的红利。于是,海底捞加快扩张速度,疯狂开店。2020 年,海底捞一年开店 544 家,一跃成为拥有 1298 家店的餐饮界巨无霸。

但是,张勇的预言落空了。疫情反复,消费疲软,开店越多,亏得越多,海底捞陷入至暗时刻。2022 年 3 月,海底捞发布的 2021 年财报显示,海底捞增收不增利,收入 411.1 亿元,同比增长 43.7%,却亏损了 41.6 亿元,其中 36.5 亿元来自于闭店计划处置长期资产的损失计提。

这是海底捞史上之一次亏损,直接亏掉了前三年的利润。张勇不止需要道歉,也需要为自己的决策承担责任。在这个契机下,财报发布的当月,杨利娟接棒张勇,成为海底捞新一任 CEO。

2020 年,张勇曾在一封内部 *** 里提出 " 海底捞接班人计划 ",他制定了退休时间表,但接任者不会是其他几名元老——施永宏、苟轶群和杨利娟,而是寻找一位新的符合他们四人要求的领导者。

这也预示着,两年后杨利娟的继任,只是特殊情况下的暂时之举——让杨利娟充当 " 救火队长 "。

在海底捞的历史上,这不是之一次,作为张勇最信任的人,每次在海底捞的重要关头,杨利娟都身负重任:1995 年担任海底捞之一家门店的店长;1999 年带领海底捞走出四川前往西安开拓市场;2012 年起担任 COO,全面掌管海底捞所有门店运营(彼时海底捞门店只有 50 家左右),并走出中国在新加坡开了之一家海外门店;2018 年,杨利娟和张勇一起在港交所敲钟。

● 2018 年,海底捞在香港上市,杨利娟与张勇一起敲钟。图源:视觉中国

基本上,海底捞的所有硬仗都与杨利娟有关。张勇曾说:" 我常常感到危机四伏,有时会在梦中惊醒!" 而杨利娟一直是张勇的坚强后盾,帮张勇缓解焦虑的那个人。

从 2022 年 3 月起,海底捞开启了杨利娟的 " 修复时代 "。这次委任,作为海底捞强化公司治理架构的重要举措之一,标志着海底捞扩张狂奔时代的结束。海底捞表示,杨利娟将负责监督集团的管理及战略发展,其重要工作,就是作为 " 啄木鸟计划 " 的执行人,继续推进这份计划。

" 啄木鸟计划 " 正是为盲目扩张做出的补救。这个计划的核心是集中资源,关停部分经营不善的门店,放缓开店速度,提升其他门店的经营水平,包括提高顾客满意度、员工能力、店经理管理水平,丰富产品种类等。

海底捞打算通过这个计划,纠正高速扩张政策带来的门店选址不佳、优秀店经理短缺、服务水平下降、企业文化无法落地等管理问题,简而言之,就是要把大量新开的门店,建设得像海底捞前 50 家店那样以 " 变态服务 " 立足,让新加入的海底捞人笃信 " 靠双手改变命运 " 的价值观。

杨利娟,就是这个计划最合适的、唯一的执行人。

最合适的人

杨利娟一直把海底捞当做自己的家。

初入海底捞时,杨利娟家中正面临 800 元的债务困境。债主上门,家中财物被一扫而空,她的母亲焦急地希望她能尽快筹到这笔钱。面对困境,杨利娟很无助,直到张勇得知情况,主动提出由公司借给她 800 元。

杨利娟很感动,希望从自己的工资中扣除这笔借款。然而,张勇并没有这样做,而是告诉她等到年底再还。到了年底,杨利娟本以为奖金要抵扣借款,但没想到,会计还是通知她去领奖金。原来,张勇已经决定,那 800 元借款作为公司对她家庭的帮助,不再需要她偿还。这一举动让杨利娟深感意外和感激。

很多人津津乐道于张勇的慧眼识人,也乐意谈论这 800 元在日后撬动的价值。

杨利娟曾面临一场门店保卫的考验。那天,三个醉酒的男子与海底捞的服务员起了争执,并动手打了两名服务员。店内的男服务员见状,决定还击,将这三名男子教训了一顿。离开时,他们威胁说:" 你们等着!"

没过多久,大约三小时后,两辆卡车开到店前,下来六十多个手持棍棒的人。他们提出要求:支付五万元赔偿,否则就要砸店。

此时,海底捞的门店负责人杨利娟,虽然年仅 21 岁,却毫不畏惧。她果断下令,100 多名员工迅速冲出店门,男员工站在前面,女员工紧随其后。

海底捞员工的气势吓住了那些人,双方在马路上对峙。不久,警察赶到现场,及时介入,平息了这场争端。杨利娟后来说:" 我当时忘了害怕。当时就想着一件事,无论如何不能让他们碰我们店一下。"

让员工把海底捞当成自己的家,后来成了海底捞的管理秘诀。

创始人张勇推崇 " 双手改变命运、努力就有收获 " 的理念,并据此设立了一套晋升体系。在门店中,员工从基础岗位开始,如 " 小徒弟 ",逐渐晋升为二徒弟、大徒弟、担当等,若表现出色,将有机会成为三大经理之一,最终成为店长。如果自己的徒弟去新店做店长,师父还能分享徒弟店乃至徒孙店的利润,造就了不少高薪神话。

从张勇往下,不止有杨利娟这一个徒弟,杨利娟也有很多徒弟,像一个家族不断壮大。在师徒传承中,一个个忠诚、努力、抗压的杨利娟被不断复制出来,派往一家家新开的门店。在这套制度下,行事和品质越像杨利娟,越容易得到被重用的机会,越容易走向成功,杨利娟像偶像一般激励着数万员工,在海底捞奉献青春,靠双手往上攀登。

● 海底捞服务员为顾客过生日,一边举着灯牌,一边唱生日歌。图源:视觉中国

这套人力体系一度保持了海底捞员工高度的忠诚、凝聚力和执行力,也确保了海底捞的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在快速扩张中不被稀释。但是,即便每一代店长能传承 90%,到了第六代,也只剩下 59% 的水准了。由于有师徒情分,又涉及到人性与制度的碰撞,海底捞的复制质量并不稳定。

有一次,杨利娟为了考验下属,甚至以合作方的身份,故意贿赂下属,下属收了钱之后,她不愿意相信,她连夜召开会议,重申海底捞员工的纪律,其实就是说给那位采购员听的,并要求收受礼品要在 24 小时内上交。最后,她信任的那位采购员还是没有上交,杨利娟最终开除了他。

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像杨利娟这样铁面无私,但也正因此,她是海底捞最能服众的人。同时,她也是张勇最坚定的支持者和执行者。

2015 年,张勇要全面裁撤小区经理,以减少海底捞的管理层级,并要求员工实行计件工资,取消底薪,这场变革动了所有人的饭碗,阻力很大。杭州一家店的几十名员工甚至以集体辞职 *** ,杨利娟当即下令开除这些人。

因此,当来到 2022 年,海底捞面临扩张带来的危机时,一边要加强管理,一边要闭店收缩,杨利娟就成了最合适的人。

在过去的两年时间里,杨利娟把执行者的身份发挥得淋漓尽致。随着 " 啄木鸟计划 " 的推进,在陆续关停了近 300 家门店之后,海底捞的运营效率有了明显提升。根据财报,在翻台率方面,2022 年,大中华区海底捞餐厅的整体翻台率为 3.0 次 / 天,同店翻台率为 3.1 次 / 天。而顾客人均消费从 2021 年的人民币 102.3 元增加至 2022 年的人民币 104.9 元。

到了疫情放开之后," 啄木鸟计划 " 迎来了收获时刻。2024 年 4 月 26 日,海底捞发布 2023 年年报,餐厅整体翻台率为 3.8 次 / 天,同比去年 3.0 次 / 天增长超过 26%,全年营收同比增长 33.6% 至 414.5 亿元,净利润同比增长 174.6% 至 45 亿元——海底捞终于覆盖了之前的亏损,走出了最艰难的日子。

大姐头离开,家文化转向

2021 年底,海底捞门店总数为 1443 家,到了 2023 年底,减少到 1374 家,整个 2023 年只新开了 9 家海底捞餐厅,按海底捞的说法," 开关店已经进入常态化管理阶段 ",即对于经营不佳的门店会进行关店或翻店,同时也会有序安排新开店。

在这种相对稳定的状态下,杨利娟的历史使命也已完成。但海底捞并非一劳永逸,新的挑战正在发生。

比如在目前千店的规模下,要想进一步扩张,师徒制和家文化是否还行得通?

今年,海底捞开始尝试加盟模式,此前加盟的公告中指出,按照以直营为主、适时引入加盟特许经营模式,有助于公司实现进一步的适度扩张。此举正是为了解决直营模式下自负盈亏和缺乏优秀的问题,能够以一种更安全的方式实现扩张。

为了不使得加盟门店偏离标准,海底捞会采用更像是 " 合伙人 " 模式的合作方式,即对方提供资金、享受盈利,由海底捞指派员工和店长,不需合伙人过多参与到对门店的实际管理和运营当中。在海底捞加盟页上也明确提到,总部将对加盟店提供的支持包括:运营管理体系、专业管理人员、市场宣传策划等等,几乎称得上包干到位了。

另一个问题是,在海底捞火锅之外,还有没有更多业务形态,去满足新世代顾客更丰富的产品需求?

这一点上,海底捞的策略是为创新放权。

2022 年上半年,海底捞实施了总部权力下放的大区制改革,给予了区域门店更大的自 *** 。这包括各区域门店在菜品选择上有了一定的决策权,可以自行推出具有区域特色的产品。这一改革使得海底捞在去年的新菜品推出数量上超过了同行。去年 10 月,北京的部分海底捞门店还尝试推出了洗头服务,这是区域门店自主创新的一个具体体现。

张勇曾表示,目前公司内部做了很多新业态和新品牌尝试,对创新进行弱监管,保证大家的创新有机会落地," 未来海底捞会考虑更多品类、更多层级的发展,也希望海底捞的店长们可以变成多管店的店长,未来一个店长管理的多家不同业态的门店,进行资源共享。" 现在,海底捞旗下已经有了 " 小嗨火锅 "、" 苗师兄香锅 "、" 五谷三餐 "、" 焰请烤肉铺子 "、" 汉舍 " 等品牌,覆盖火锅、快餐、烤肉、中式正餐等多种经营业态。

● 武汉纺织大学阳光校区的海底捞校园火锅。图源:视觉中国

在业态、产品、服务都走向多元和个性化的时候,以往的那套统一的家文化和服务标准也面临着转向。

海底捞的董事会副主席周兆呈曾表示,员工如果自己有情感的表达,表示我把海底捞当家,我们不反对,甚至会非常感恩。但从企业价值观、管理角度来看,我们并不提倡这种企业文化。家是什么?是讲感情的地方,一旦企业把自己当作员工的家,那意味着你的管理理念会发生很多变化。我一直认为,企业照顾员工、承担相应的责任,是本分,但一个企业和员工之间,本身还是契约关系。

他表示,大家的确对海底捞的家文化比较认可," 但我们并不提倡这种故事 "。

海底捞太大了,早已不是一个小家庭,也无法靠家族和利益就能捆绑住所有人,更不可能每个人都能做到像杨利娟那么忠诚、抗压、公正,新一代的年轻人早已不再相信老一辈的叙事,那更像是某种 PUA 和画饼。

海底捞需要新的、现代化的管理制度,去适应当下的局面。

大后方稳住,去海外淘金

海底捞目前在国内的扩张已经放缓,张勇把目光瞄准了更广阔的地方——海外。

2022 年,张勇接受采访的时候,说过海底捞一共有几名老将,算上他自己,还有杨利娟、苟轶群等人。其中,由于张勇自己已经退居幕后,加上早期联合创始人退出董事会,真正还能堪当大任的人也就只剩下杨利娟和苟轶群了。

性格上,多年从事财务工作的苟轶群更加稳健,而杨利娟更适合开疆拓土,接受一些新挑战。于是,海底捞出海的使命又落在 46 岁的杨利娟身上。

后方交给苟轶群,张勇应该是放心的。一直以来,苟轶群也是海底捞价值观的坚定执行者。

苟轶群曾分享过一个故事:海底捞西安的成本会计李静元旦时去门店核对成本,看到人手不够,生意太忙,于是临时放下财务工作,钻进厨房帮着后厨人员洗了半天碗。一名普通员工对李静说:" 没有哪个财务人员能在这里坚持洗半天碗的。"

苟轶群赞扬了这种努力,并且提醒了那些有可能产生傲慢之心的高层,他说:" 人为地把自己放到一个较高的位置上,认为不能去做上菜洗碗那种服务员做的事情。这种思想虽然不是主流,但确实存在。如果我们不加以重视,就会蔓延开了。所以请每位同事要自我反省。"

对杨利娟来说,经过这近三十年的历练,也产生了属于她的核心信念——她肩负着海底捞开疆拓土的使命。辞任海底捞 CEO 的杨利娟并未离开,而是接下了更重的 " 担子 ",转战海底捞海外业务子公司。

她本身学历不高,海外无论是语言还是文化,对她来说都是巨大考验。

2024 年 6 月底,海底捞旗下国际业务子公司特海国际控股有限公司(下文简称 " 特海国际 ")发布公告称,杨利娟已获委任为该公司执行董事及首席执行官,主要负责统筹特海国际的管理和战略发展,该任命同样自 2024 年 7 月 1 日起生效。

1994 年创立于四川简阳的海底捞,从 2012 年首次走出国门,海外首店开设于新加坡,后陆续进入美国、韩国、日本等海外市场。在主营业务海底捞、负责底料供应的颐海国际之后,特海国际是海底捞第三家分拆上市的子公司。

2024 年 5 月 17 日,特海国际登陆美国纳斯达克,完成双重上市。仅仅一个月后,特海国际就迎来第三任 CEO 杨利娟。

● 泰国曼谷,一家商场里的海底捞火锅,顾客正在等位。图源:视觉中国

实际上,杨利娟本来就是海底捞海外业务的开拓者之一。

从特海国际分拆以来,伴随着 CEO 的频繁变动,海底捞海外业务曾有过一段调整期。截至今年一季度,特海国际在海外一共开出了 119 家餐厅,其中近 70 家是在 2019 — 2022 年期间开设的,大部分在东南亚。在 " 啄木鸟计划 " 大力推进的 2022 年,当时海底捞的主要矛盾是降本增效,海外扩张同步放缓,直到 2023 年重新提速。

特海国际在公告中提到," 杨利娟曾主导了海底捞品牌的出海进程,分别于 2012 年、2013 年在新加坡、美国成功布局,打下集团目前在国际市场的经营基础,当前国际市场挑战和机会并存,杨利娟能够带领本集团进一步提升管理能力和经营水平,更好地扩大国际市场的顾客基础,并更加深入地开拓新市场和新赛道。"

" 中国最牛服务员 " 杨利娟,还在继续新的故事。只不过,这一次在国外战场,她还能帮助海底捞创造新的传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