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项镝
复旦大学新闻传播学博士后
在苏州日本人被刺伤事件发生后,关于此事的讨论热度不断。不过这次我们想从另外一个角度重新审视一下此事,即 " 话语劫持 "。互联网上,话语权往往以概念、标签的模样在流行,如果概念被 " 混用 "、话语被 " 劫持 ",只会不断加剧公共话语的混乱和撕裂。
" 义和团 " 和 " 爱国主义 " 就是一个例子。
一、警惕 " 义和团 " 被 " 劫持 "
网上关于 " 义和团 " 的讨论非常多,不过这里面 " 裹挟 " 的诸多问题更应当引发我们的关注。
一个事件基于各自的立场,会有不同的面向和表述,这是我们在讨论一件事情前首先应该明白的基本规律。" 义和团 " 本身是充满着各类标签的,一方面是农民群众、扶清灭洋、反抗精神;另一面是迷信、暴力、落后、非理性、不文明。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它的确兼具着两种面向,这是客观的。但如果单独找出他们的落后面并且标签化和扩大化,以此来攻击他人的话,那么义和团的抗争面向就会被遮蔽," 话语劫持 " 也悄悄完成了,自此 " 义和团 " 将会彻底负面化,人人避之不及。
同样地," 八国联军 " 这个词条在东西方历史中也有不同的叙述。在中国,这就是 " 庚子年事变 "" 八国联军侵华 ",但在西方语境下,他们称其为 "Siege of the International Legations"(国际使馆围城战)。中国语境下侧重于历史的苦难,西方语境下侧重于他们介入中国保护其使馆的 " 正当性 "。如果是西方人,当认识到 " 派兵去东方古国保护自己的大使馆 " 是不是就显得正义多了?但在中国人看来,这种解释是完全不可接受的。不同主体有各自立场,也会有不同叙述。
同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例如我在海外经常需要花很久的时间给外国人科普 " 解放战争 " 的 " 解放 " 为何意,为什么不是他们简单粗暴所理解的 " 内战 "。
因此,用 " 义和团 " 的一个面向去遮蔽它的另一个面向,本身就不客观,也是对历史的不客观。同样,我们的先辈有多少不是农民?为什么如此着急去否认自己的先辈呢?
二、警惕 " 爱国主义 " 被 " 劫持 "
前些日子,看到人民大学刘海龙教授与其博士研究生于瀛的一篇关于 " 概念 " 的论文,论文的主旨是在厘清谣言、传言、误导信息、虚假信息和假新闻的概念。坦白说,如果不是专业领域的研究人员,上述概念的确不太容易分得清。概念出现混乱必然导致关系的混乱,关系的混乱也会增加危机时期公共话语混乱的可能性。
这里举这个例子并非科普传播学知识,而是指 " 粗暴摘取 " 其中的共性,无视其 " 差异性 " 最后导致的后果是混乱。我们不能说一切 " 未经证实的消息 " 是上述概念中的任何一种,同样的,携带国家和民族色彩的事件被 " 粗暴归类 " 也是不可取的。
例如," 爱国主义 "、" 民族主义 "、" 敌对主义 " 和 " 仇外主义 ",我们是不是也需要厘清这几个概念?更准确地讲,苏州刺人事件的嫌疑人行为更符合上述四个概念之中的哪一个?当然,我们绝非是为了将其归类,因为对嫌疑人的判决属于法律层面,事情本身如何我们并不掌握,是否有其他隐情我们当下也并不充分了解,所以不应线上判案。这里只单单聚焦对 " 爱国主义 " 的 " 劫持 "。
无论是爱国主义、民族主义,还是极端民族主义,从学理上划分,其内核都是以国家认同为基础的个体身份意识。基于国族身份认同的意识形态其实有很多种,最常见的就是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
爱国主义通常指的是能够代表一个人对自己国家(多为民族国家)的热爱和奉献等积极情感的意识形态(如 Schatz 等人,1999),而民族主义则强调共同的民族情绪、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性,但往往宣扬本民族的利益与地位,高于其他民族(Kohn,2005)。
敏锐的读者已经能够体会到两者间的细微差别了:前者只管爱自己的母国,后者则重在与别国的比较和 " 拉踩 "。从学理上说,它们本质上虽然相似,但在 " 排他性 " 和 " 极端性 " 上却存在差别:民族主义比爱国主义更为 " 极端 "、且更加 " 排他 "。
那么,比民族主义更为极端且排他的理念该叫什么呢?笼统地讲一句 " 极端民族主义 " 肯定没错,但还有更为细致的分类 *** ——仇外主义和敌对主义。仇外主义通常被定义为对所有外来文明及其人员的无差别的恐惧或厌恶,通常表现为对所有外族或外国人的偏见、歧视或敌意(McLaren,2003)。敌对主义指的是对某一特定群体、国家或其人民根深蒂固的负面情绪,通常是由历史、政治或社会冲突造成的(J. G. Klein 等人,1998)。相形之下,民族主义都显得没那么 " 坏 " 了,爱国主义则成了彻底的 " 小可爱 "。
从义和团 " 扶清灭洋 " 的口号来看,该组织对 " 洋 " 的敌视与排他,大抵多于其对 " 清 " 的厌恶。比起 " 驱逐鞑虏、恢复中华 " 的说法,义和团似乎更接近敌对主义而非仇外主义。毕竟德国侵占胶东在前,八国联军侵华在后,义和团有着明确的斗争对象。这么看来,仇外主义却是最为恶劣的一种。
在当今互联网空间,公共舆论对于各类基于国族身份认同的意识形态,应秉持基本的引导方向。个人认为那块更高的道德之地上至少插着四面旗帜,分别写着:永远支持爱国主义,适度警惕民族主义,坚决打击仇外主义,鲜明反对敌对主义。这一理念,不仅适用于中国,它就像意识形态治理领域的 "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是具有全球普世性的原则。毕竟谁都有祖国,谁的祖国没有一两个外乡人,又有哪个国家能与其他所有国家交好,谁又没有一两个世仇或敌手呢?
今天讲爱国,要更加理性。将 " 义和团 " 和 " 爱国主义 " 的概念劫持而不加以细分,无论是否有意为之,势必会带来混乱。特别是在自媒体时代,不少公众号的引导也应当关注,发动一批人去批判另一批人,充斥着对某一群体的鄙夷、充斥着对某一群体扣帽子的趋势、充斥着要求扩大化的做法。而其背后的遮蔽行为才真的应当重视。
因此,我们要理性,理性的前提是清醒认识和区分。以日本为例,对于其极右翼分子、军国主义暴行、拒不道歉的行为,我们要坚决批驳和反对,没有任何余地!九世之仇不可忘,如同网友所言 " 我们凭什么替先辈原谅这群日本侵略者?" 同样的,我们更要清醒地认识到,普通日本民众并不是我们仇恨的对象,尤其是针对妇女儿童的暴行,我们要坚决反对,否则又和当年蹂躏中国的日本军国主义有什么区别呢?
最后,让我们向胡友平女士致敬!
发表评论
2024-08-15 14:07:08回复
2024-08-15 14:10:08回复
2024-08-15 14:13:11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