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曾经提出过一个著名的问题,中国为什么很难再出科学家?这里的科学家是指大师,中国很难出现轰动世界的大师,很多行业,难以出现轰动一时的,具有重大贡献的专业翘楚,这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现在的中国为什么很难出科学家?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现在的中国,根本不缺少财务物力,还具有科研的优越条件,为什么反而难以涌现出优秀的人才呢?虽然我国的各行业专家学者和专业的科研人员数量也不算少,但是想要有闻名世界的大师,却非常不容易。

很多专业的学者认为,我国的科学家之所以不能出现大师,其实和创新思想,打破框架思维的能力,都有一定的关系。

中国人的智慧是不用质疑,但是在打破常规的创新方面,还有一些局限,因为很多人接受的教育都是要整齐划一,甚至很多人认为,不能随大流和不能和别人一样,恐怕被别人看做是异类或者别出心裁,很多人都不习惯被认为不合群,也不愿意表现出和别人不同。

因此,这样的中庸思想,就让很多人甚至把锐意进取的想法,以及一些别有洞天的观点,隐藏起来,最后锐气消散,或许就此泯于众人。

当然这样的观点作为一种看法,也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不能否认的是,我国也有优秀的人才,也有通过勤奋苦读,开创行业新局面的科学家和专业人才,这些人的才华和贡献,也是可圈可点,为我国的多个领域都做出了不可埋没的贡献。

国家其实大力提倡要培养科技和科研人才,也为此投入很多经费和成本,但是不能否认的是,在一些优秀的人才得到遴选和培养的同时,也有一些个别的让人遗憾和惋惜的情况。比如一些学术和专业水平的评比,可能竞争环境和所处的位置,不能做到真正的公平,真正有才华的人,更优秀的人,或许会因为人情世故不够练达,错失能够继续提升的通道。因此很多专心搞科研的人,为了人际环境更加简单,就选择走出去,我国也因此流失了一部分人才。

能够在科研方面,做出废寝忘食研究的学者,确实无法分心去做八面玲珑的交际达人,其实这种情况,并不是不存在,很多人也都清楚,毕竟我们的文化,就是一个讲究人情世故的文化背景,也有着一些人情难却的默认规则。

而在某些特殊的情况下,可能就有更会表达的人,得到了更为稀少的机会,因此让更适合做科研的人,反而失去了能够安心研究的机会。

中国综合国力强大,为什么却出不了大师级的科学家了?

现在的科研环境,并不缺少资金和研发的条件,按照我国著名学者在美国大学交流后的心得,认为美国的斯坦福大学,只在最近两年间,就有四位教授获得诺贝尔奖项,可见美国的科学家的研究成果,是受到国家瞩目。

斯坦福的建校时间只有120年左右,却培养出多位获得国际大奖的科研精英,涉及的领域也是非常宽泛。在教师队伍中,都有30多人获得过诺奖,这样庞大而震撼的师资专业力量,让国际社会都惊叹不已。

按照我国学者在斯坦福大学一年时间的观察和了解,认为这所大学的学术研究者,无论生物,化学,物理,任何领域,都致力于专心致志地思考自己研究的课题。

而且关注的都是前沿尖端的课题,学术氛围浓厚而严谨,热烈的讨论和争论的氛围,激发很多不同思想的碰撞,让学生的探究和好奇,都能得到尊重和鼓励,关于学术的讲座和交流,举办的频次非常高,这些人都在醉心研究自己的课题,学习和研究,很少看到和听到有人关注和交流学术之外的问题。

而这一个重点,就能看出极大的不同,去看看其他大学的人们都在讨论什么是否能激烈争论学术观点,就知道学术的进步和前沿科技的腾飞能力,区别也许在于对学术探索的单纯和执着的生态环境。

也许这是一个非常不同的氛围所在,也是很多科学课题,能够有更好的思维跳脱瓶颈桎梏的更快的方式。

而且教育背景和追求目标的不同,在学术领域面对不同研发观点和分歧时,在面对课题之外,还要考虑表达不同意见的附加影响,这些隐形的压力和因素,自然也是对科研生态系统的单一情况,有所影响的原因。

也许这些综合因素,也是一些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