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年轻人开始反向驯化‘大数据杀熟’ "的话题引发热议。" 大数据杀熟 " 是指在一些餐饮、出行平台上,老用户反而享受不到优惠,甚至价格更高。
不过,一些年轻人开始尝试通过评论 " 哭穷 " 等手段反向驯化算法,如频繁表达 " 太贵了,买不起 "" 我不打算买了 " 等,建立所谓的 " 人设 ",从而影响算法推送。这样的 " 攻略 " 真能影响大数据吗?" 大数据杀熟 " 的问题该如何根治?
平台用户反复评论 " 机票太贵 "
价格骤降 2000 多元
有媒体报道,一名年轻人通过反复评论 " 机票太贵了,买不起,不去了 " 后,发现机票价格从 4309 元降至 1903 元,降价超过 2000 元。然而,多家旅游出行平台官方 *** 告诉记者,机票价格实时变动且受多种因素影响,即便这名消费者有反复评论的行为,也无法证明最终降价是由用户所评论的内容决定的。
除出行平台的减价 " 攻略 " 外,记者在社交平台上还看到了多条外卖红包 " 攻略 "。在这些帖子下,充满诸如 " 某某软件,我要卸载你 "" 我真的生气了 "" 再也不用了 " 等评论,并称如果卸载了软件,过几天重新下载后,会获得更多红包。
通过这些手段,真的可以左右平台给消费者设定的 " 人设 " 吗?
对此,多家外卖平台并未明确回应。某平台 *** 称,平台发放红包是获取客户的常规操作,不会给消费者贴上所谓 " 标签 "。
也有消费者反映,不同的手机看到的价格各有不同。" 用两个手机订外卖,价格差好几块,退出去再进去,价格又加了好几块。 *** 也是大数据杀熟,账号不一样,价格也不一样。"
上述外卖平台 *** 表示,所谓价格差异通常是优惠券或促销活动导致的,如果出现同一产品的售价不同,可向平台投诉反馈。
同一商品实际成交价格不同
所谓差异化营销不能成 " 杀熟 " 借口
记者在一投诉平台搜索发现,有关 " 大数据杀熟 " 的投诉累计达 8167 条。例如,一位消费者反映,作为某平台的十年铂金会员,她上周订的机票价格为 2510 元,而在另一平台上,作为新用户,相同航班的票价仅为 2000 元。
这到底是差异化营销,还是 " 大数据杀熟 "?专家认为,从手段上讲,二者的边界难以厘清,但所谓差异化营销不能成为 " 大数据杀熟 " 的挡箭牌。
中国计算机学会计算机安全专业委员会委员吕延辉表示,所谓大数据杀熟是指经营者根据用户的年龄、职业、消费水平等要素," 对人下菜 ",对相同的产品设定不同的价格标准。" 这就要求企业在追求技术创新和业务发展的同时,必须重视算法使用的合规性和安全性,防止损害用户利益,触犯法律法规。"
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北京市电子商务法治研究会副会长朱巍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根治 " 大数据杀熟 " 并不容易,原因是按照现行法律,平台对新用户的补贴、推出没有指向性的随机补贴,以及差别化调整折扣力度,并不算价格歧视。
互联网匿名与隐身成对抗算法新策略
专家:平台更应加强自律
为不被 " 算法 "" 算计 ",不少用户还将某社交平台账号头像换成一只粉色小恐龙,并修改用户名为 momo,通过相似的头像与 ID 以表明自己是新用户;平台上也有所谓攻略称,可定期清除浏览器记录和缓存,或创建不同账号、使用不同浏览器等 *** ,其目的就是尽可能 " 隐身 ",让大数据无法识别自己。
浙江旅游科学研究院院长张晓峰认为,这些 *** 即便有效,但想要彻底根治 " 大数据杀熟 ",不能只靠这些 " 小聪明 "" 土办法 "。" 互联网和算法能够很快识别出用户的真实动机和行为。"
11 月,中央网信办等四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开展 " 清朗 · *** 平台算法典型问题治理 " 专项行动的通知》。通知提出,严禁利用算法实施大数据 " 杀熟 ",并严禁利用用户年龄、职业、消费水平等特征,对相同商品实施差异化定价行为。
张晓峰建议, *** 和行业组织需要制定相关标准,将拒绝大数据 " 杀熟 " 和保护个人隐私变成一种行业自律和企业自我治理的要求。此外,相关部门也应建立健全常态化监督机制,平台更应加强自律,共同推进 " 算法向善 "。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