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知趣同学,作者:刘知趣,头图来自:《凪的新生活》
在英国作家路易斯 · 卡洛尔的著名儿童文学作品《爱丽丝镜中奇遇记》里,红皇后说过这样一句话:
" 在这个国度里,你必须不停地奔跑,才能保持在原地。"
1973 年,美国芝加哥大学进化生物学家利 · 范 · 瓦伦(L. van Valen)据此提出了著名的" 红皇后假说(Red Queen hypothesis)"。
与达尔文的物种选择说一样,红皇后假说在演化生物学领域同样具有着广泛的影响力。它的核心观点是:即便是在物理环境相对稳定的情况下,物种依然需要不断地自我进化,以适应其他物种所带来的生存竞争。
简而言之,也就是说物种的进化不仅是为了适应环境,还要适应其他生物。
而自然界中这种激烈的生存竞争法则,在社会学领域同样适用。
人类为了在社会中保持地位或是维持生存,不得不持续地去学习新技能、适应新环境,以追上其他个体成长和进化的速度,否则就会被淘汰掉,基因随之终止传递。
于是,当社会竞争压力持续加剧,同物种间的 " 内卷 " 就会自然而然地发生。这种现象的结局也正如红皇后效应所描述的那样:
大家都在拼命地往前跑,但实际上彼此间的相对位置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
但这并不意味着个体或组织的努力真的就毫无价值。大环境无法改变,竞争无可避免,我们依然可以在这个内卷的时代中调整努力的方向,找到人生新的平衡。
接受社会变化
当我们在谈论要适应生活、工作中的变化之前,先要意识到社会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存在。经济、文化、科技、政治、人口、自然环境、社会结构、价值观 这些因素无一不在影响着社会演变的方向。
二十年前,开出租、在电视台上班的是体面人;十年前,大专生一样考公上岸、三本毕业生轻松进互联网大厂;五年前,人们还坚信房价会一直涨。
但现如今,上述的一切都在真实地发生着改变。学历无法再像从前那样能够兑换一个好前程,普通人的房产沦为了跟汽车一样的大宗消费品,AI 的快速应用在持续淘汰产业,年轻人不认为结婚是人生必不可少的课题
人们昨天建立起的价值观,明天就可能会被推翻。身处时代洪流中的普通人,渺小的如一粒沙,是终究要被大环境所左右的。
因此我们能做的,就是从心底接受变化,并适应它。这种适应不仅是对变化能做出积极的反应,还有面对失败时的自我修复能力。
我知道本科学历不够用了,那就想办法去读个研;我知道有个好学历依然无法找到一个好工作,那就想办法在学历之外,去学一门能够谋生的技能;我知道很多高薪是不稳定的,那就全力以赴地去考公 顺势而为不失为一种智慧。
时代有时就是会辜负一代人,能拥抱变化的人先享受世界。
提升核心竞争力
一二十年的光景,在历史的长河里或许不值一提,但这却是一代人一生的黄金期。
在当下,付出可能在短期内就是看不到成长。拼尽全力,发现自己还是站在原地,收获的只有疲惫和失落。但如果就此彻底摆烂,那么当历史周期重新回归的时候,我们依然还是会错过机遇。
这里说的努力,并非简单的加班加点堆时间搞内卷,这种内卷是真的没意义。
为啥这么说呢?因为大多数企业对员工的唯一期待就是你要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至于其他的个人生活和成长都不应该存在。
这本质上就是把人驯化成了一台机器。如果这台机器老了、坏了,不能通过简单的维修就恢复如初的话,结局就是被丢弃。所以我们看到的大多数职场,男性没法疯狂加班时,会被放弃;女性无法加班时,会被抛弃。
更残酷的是,即便企业有意愿去改变这种状态,但面对市场劣币驱逐良币的局面时,为了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也只能通过压榨员工来降本增效。
但如果我们不想完全沦为这样的机器,就得想办法找到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怎么找呢?我觉得首先是对自我的认知,找到自己的兴趣、价值观、优势所在。像《凡人歌》里那隽那样能够适应并享受高强度工作的人就去卷职场,像李晓悦那样更在意生活体验的人,自己开个手工、烘焙工作室也不错。
我认识两个曾经在四线城市培训机构当美术老师的女生,后来机构不太行了就在当地分别开了花店和蛋糕店,但区别于其他竞品,她俩做的东西品质高、有审美、且不断迭代,价格甚至比一线城市都贵,但因为产品足够有差异性,所以一点都不影响销量。
所以,每个人都可以选择自己想要的路。关键在于有没有设定具体的、可衡量的、可达成的职业和个人发展目标,并能够为之持续地学习和进步。
毕竟,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成年人首先要能养活自己。
社会是动态变化的,即便阶层再固化,也总有人从更高的阶层为了实现自我而跌落,也有人为了吃饱穿暖拼命努力实现了阶级的跃迁,内卷状态也并非永恒。
拓宽认知边界
如果说提升核心竞争力是积累物质层面的深度,那么拓宽认知边界则是增加精神层面的广度,也是物质追求的 next leval.
同类之间的竞争,有时更像是一场考验。不仅是在考验我们如何在有限的资源中找到自己的立足点,更是考验我们能不能以一个豁达的心态去应对挑战。人生不是线性的,能扛到最后就赢了。
我见过很多物质基本盘并不差的人,在遇到诸如失业、亲密关系破裂等逆境时,心理韧性极为脆弱,轻易就被外界的压力所吞噬,无法建立起自我认同的评价系统,自己的人生价值是要靠外界来评判。
货币把我们异化,让我们 " 弱肉强食 " 和 " 拜金 "。好像没有钱、独身就不配谈其他的精神文明。这种宏观层面的社会期许与微观层面的职场法则,都在压榨着当下一代中青年的生存空间,对生命造成倾轧。
但事实上,个体之间的差异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大。即使是在北上深这样的超一线城市,普通人竭尽全力也不过就是买一套小小的房子。我们在这里打工,把青春留下。就像是一个中介,钱只是在借由我们流动而已。
一切都在流动,即使是有钱人,钱同样流过他们,最终大家平等地被这些东西所经历,最终又不留痕迹。
即使是那些改写过历史的伟人,他波澜壮阔的一生也不过是史书上的一页罢了。
忽然想起前几天的一个中午,我在小区的家庭厨房里点了一份米线,取回来的路上经过小区里的小广场,发现不知道什么时候装上了两把长椅,当时阳光正好,我临时起意,决定在长椅上享受当天的午餐。
就是坐在小广场长椅上的这 20 分钟,我整个人松弛又快乐。恍惚间,我觉得人生就是这种感觉、就只有这么长。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知趣同学,作者:刘知趣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