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盗团团长按:
我有幸在互联网行业拥有很多朋友,本文作者就是一位——与我认识超过六年,给予了我很大的指点和帮助。在多家互联网大厂之间切换的过程中,他不仅深刻地认识到了大厂之间的组织文化差异,更看到了大厂们的 " 共性 "。这些差异和共性,共同构成了本文的内容框架。
如果你是互联网从业者,相信本文能让你会心一笑,找到很多共鸣。如果你是投资人或外部研究者,相信本文能为你提供很多关于互联网大厂的之一手资料。如果你是学生或初入职场的打工人,在本文的结尾,作者已经对你提出了职业建议——至于建议是什么,读完你就知道啦。
以下为正文。
作为一名互联网老兵,起起伏伏十几年,也算是抱着已成为半老徐娘的互联网大腿,一起风花雪月一起海誓山盟过的人 尤其是在几家大厂的经历里,该吃的红利也吃了,该镀的金也镀了,该有过的体面该见过的世面也享受过了。对于大多数大厂人,起码是我认识或见过的人,在这种光环 buff 持续加持下会不自觉产生一种沉溺、偏执以及那无法自拔的虚伪感,最重要的是但凡感染过的人,一辈子都戒不掉,美其名曰 " 厂味儿 "。
站在旁观者的角度,你(尤其是在北京的牛马们)也许曾看到过一个极其敬业的群体,在地铁上,在马路上,在餐厅中,脖子上都会戴着各种风格的工卡,以 BAT 一代(之后 B 的位置换人了)尤为突出,我是属于在公司没需求也不会时刻挂着工卡的人(会不会是你眼中不能忍受的类型?),所以对此类厂味十足的现象尤为敏感(希望不是纯粹的主观感受)。大厂,在那个时候代表的已不仅是公司本身,还是潜移默化中被戴上了各种又高又厉害的附加值的帽子,这顶帽子似乎有魔力一般,放大了形形 *** 的人最真实的一面。
作为过来人,接下来我来讲讲那些年我在大厂的所见所感,我不励志,拒绝鸡汤,纯粹为个人回忆那段日子的一点感受,想到哪写到哪,所以千万不要较真,权当是互联网老兵的自说自话。
一、卷!痛并快乐着
回想过去,待过的公司有几家,大厂中厂(按江湖地位定义大小,非单一规模)各有特色也各有龌龊,今天要说的主要是其中两家大厂,比较典型,也是这些年互联网发展的一个缩影:
一个以技术著称,简称 A,堪称互联网界的天花板;一个以产品闻名,简称 B,国民级应用独一档(后来被新晋小弟超越);前者的工程师文化一度掀起了互联网 " 本土化硅谷风 ",后来者竞相效仿;后者则是在产品文化的熏陶下,将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印入骨髓的地方, *** 活力、创造力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这些也是让无数求职者和跳槽者朝思暮想的原因之一,在这背后是远超其大多数行业的高薪,是其他行业普通打工人永远也享受不到的各种福利,是和无数优秀人一起学习和奋斗,一起思想碰撞的战场,是父母可以在亲戚面前吹牛逼的筹码,是完善系统的个人成长发展的职业路径,是开放和包容的企业文化,是鼓励激励员工创新突破的企业文化 当然,也少不了中式互联网与生俱来最核心的一个特质:" 内卷 "。
内卷,原本指一类文化模式达到了某种最终形态以后,既没有办法稳定下来,也没有办法转变为新的高阶形态,而只能不断地在内部变得更加复杂的现象。内卷最开始的形态相比现阶段而言还是有些温和,和现在差别很大,起码没有无休无止的内耗(人的内耗、事的内耗),更多体现在内部良性竞争方面。得益于流量红利和宏观经济发展的红利,那时候互联网业务发展的快;在快速发展中,为了快速验证一个项目是否靠谱,往往会有不同团队去做,用现在的话说就是 " 赛马 "。大家眼里或许只有腾讯的赛马机制,其实这个在其他大厂也是一样,只是腾讯通过此机制做出了爆款更典型而已。
我在 A 和 B 工作期间,大家都玩了命的投入其中,开发上线,迭代推广 什么加班,熬夜,周末继续都是常态。大家虽然很累,却乐在其中,没人埋怨吐槽;尤其是当你承担了多个关键环节的角色时,那种成就感和成长感溢于言表。
你有机会和大神们讨论和每个角色,哪怕再普通都非常明确的知道一个浅显的道理:付出一定会有回报,年终奖和股票激励论功行赏,按劳分配乐在其中!那些没进入项目中的人满眼羡慕,也痛,但快乐和满足,甚至有无尽的憧憬。大多数人隐约知道属于自己的那个未来是什么模样(多半是财务自由的模样),最起码都知道会有个未来
可惜,好景不长。任何盛宴都有结束的一天,只是谁也不知道中国互联网大厂的盛宴结束得这么早。
二、卷?不拼搏的不是我兄弟
借用东哥这句振聋发聩的金句来开启我们这个话题:你是不是东哥眼中的兄弟?" 无内卷,不兄弟 "?在我们这片神奇的土壤上,内卷是互联网的伴生品,相互依存,互为因果。如果说刚开始阶段的卷是拼搏的一种自然形态的话,那当互联网步入中年后,卷则成了 " 精神伟哥 " 的代名词——可能唯一让你爽的体验就是处在各种不爽的事件中无法自拔,很酸爽。过去各种福利和激励一去不返,取而代之的是活在 " 恐惧和忐忑 " 中的焦虑和无助。
很不幸,大厂再一次成为始作俑者," 不爽性内卷 " 像一种麻痹性极强的病毒一样,蔓延在每一个从业者的骨子里。与此同时,大厂度过蜜月期的打工者们会发现一个现象,不知从何时开始,一切都变味儿了:
做得多的变成背锅侠,有想法的会被孤立,明明是奔着创新去的,但却发现换汤不换药的在原地打转;
摘桃子的越发肆无忌惮,会干活的比不上会 ppt 的,所有人都蹑手蹑脚,畏畏缩缩,想法多的都选择了闭嘴;
常规事务被要求自证价值,你要证明你的价值,向上揣摩做上面希望做的事情,领会老板精神,宁可啥也不做,也别因为想突破而出错。
每个人都在这无形的囚笼中苟延残喘 是不是太丧了?是不是不正能量了?是不是有点危言耸听?初闻不知曲中意,再闻已是曲中人,这就是当下打工人的真实写照,互联网恰巧是一个典型,有人会说,这就是病!是大公司病!既然是病,那就得治 有药吗?
从百度、阿里到腾讯、字节等大厂管理层近一两年来时不时发出的自我反思来看,他们目前仍未找到良方,撑死了只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只要这机器还能挺着不倒下,那就给僵硬的部位上点机油继续缓步前进吧,在这个过程里,打工者们无一例外都成了大厂给自己开的 " 药方 " 下的炮灰。
回想一下,让一个躺着赚钱数钱的公司突然要刮骨疗毒,显然是旁观者的一厢情愿。从百度无数次通过 "all in" 式的无脑创新,到腾讯如大妈扫货一样的买买买,再到阿里福报式洗脑的自欺欺人,无一例外最后都吃了灰。整个过程好比我们小时候做过那件事一样:我们会通过用指甲在蚊子叮过的大包上划十字来短暂缓解痒带来的不适,那一瞬间确实很爽,但很快就恢复了原样,甚至更痒
在这个过程中,无数的打工人则成了大佬们自嗨反思下的牺牲品,这就像一个漩涡一样,任何在漩涡中的人都会不受控制的形成内卷的惯性,最终到达 " 他人即地狱般 " 的内卷 *** 。但可悲的是,与过去内卷化带来的积极效果相比,如今的内卷俨然成为了极具形式化的 SOP(注:即 " 标准业务程序 "):无论是东哥那里减少的午休时间,强化的打卡要求,无效的磨洋工规则,还是其他大厂的想着法的降本增效 都只是自欺欺人般的粗暴摊牌,妄图通过这种一刀切的推倒重来去为自己不确定的未来续命,十分可笑。
在 A 厂和 B 厂的那些年里,我见过 *** 澎湃、也看过潮起潮落,不论开局多完美,终将沉沦,无一幸免。现在愈发觉得,内卷就好比互联网的宿命一样,逃不掉,躲不开,有有厌恶,也有依赖——内卷这样一个本属于社会学范畴的问题非要用管理学的办法去解,真是难为这帮高管们了。要知道什么土壤开什么样的花,就会结什么样的果;你愿意接受这样的因果,成为此因果中的一部分,那你可以继续努力。当然,不是谁都有机会受此因果,求而不得才是常态。
三、工程师和浪漫主义者
我们再来说说 " 人 " 吧。互联网大厂的人,我仅凭个人喜好和判断去解读;也许你可共鸣,也许你嗤之以鼻,咱们不谈对错,只聊过往。如果把公司比做人的话,A 厂和 B 厂是我经历过的两家气质迥异,性格截然相反的两个典型:前者理性有余却也固执迂腐,后者感性同情却颇具矫情。
或许因为确实有大量前沿和复杂的技术假设需要去论证和实现,前者做事脑中通常只看那冷冰冰的数据指标,最终只论达成还是未达成目标,却少了执行中对 " 度 " 的兼顾、对 " 人 " 的考量;或许在正确的方向上那叫披荆斩棘,但若用在错误的方向上则会变成歇斯底里,似乎所有事情均可以通过数据指标来进行评估和决策,万物皆可度量。
日常沟通中,你很少听到类似 " 我觉得,我认为,我假设 " 这样的主观论调,基本上会以 " 从过往数据来看 " 开始,又在 " 验证后数据符合 / 不符合预期 " 结束。大多数情况下你会感觉像和一个高学历,高智商的机器在沟通,似乎离开了数据,一切都无法度量和决策。
A 厂的 " 工程师文化 " 正确吗?或许在某些领域或方向上,确实只需要这样有理有据的论证,但在纷繁变化的互联网市场下,数据早已不是唯一决策的依据;但工程师文化盛行之下,很难有其他角色可以站在数据之外去说服这些工程师们,连尝试的机会都没有,到最后有想法有创造力的浪漫主义者在无法融入和沉浸到当前文化之后只能黯然离场,留下来的大多数都成了工程师文化之下的工具人,十分无趣。
相比之下,B 厂显然又是另外一个极端:这里绝对不是工程师们的天堂,做为 B 厂工程师想要在存活下去,你是需要学会在各种项目中刷存在感,同时也得有颗耐得住寂寞的心——因为想法太多,灵感迸发之后推进落地的项目比比皆是,产品成了之一顺位话事人。这都得益于 B 厂在 " 丧失梦想 " 前成功的众多出圈产品(那时候做的产品确实好用,总会给人惊喜),一度成为互联网中产品的黄埔军校(" 丧失梦想 " 后一度有被后起之秀超越的趋势)。
但不知从何时开始,一个以善于创新,勇于尝新,勇于试错的公司开始转向了一个极端:因为 B 厂的功利化思维,面对项目众多的现状,逐渐丧失了耐心和工匠精神,一旦产品无法成为行业老大,即使数据和市场势头还是不错的情况下,或投产比临近上限的时候,都会毫不留情地砍掉。
过去的成功,让 B 厂的浪漫主义者们产生了错觉,急功近利之下,内部的赛马机制变得更加残酷和不合理。曾记得,当在短视频这个赛道被打了个措手不及的时候,B 厂内部正式和非正式的发起了一场围剿战,十几个和短视频相关的项目一起开搞,可谓 " 万马奔腾 ",气势汹汹而来。
一时之间,大约 17 款产品接连上线,那真是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可是在功利化、片面追求数据的策略下,17 路大军无一幸免,最短的还没过满月即宣告夭折,其中不乏有潜力破圈与竞品走差异化的产品 当一个浪漫主义者开始变得现实时,当一个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氛围逐渐被冷冰冰的数据和短得可怜的耐心取代时,初心必然会荡然无存,何谈梦想,因此那些因憧憬而来的浪漫主义者们只能成为炮灰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无论环境如何变化,无论是内卷还是不公,是落寞还是沉寂,互联网这尊大佛依然还是众多信徒朝拜的地方,说一千道一万,纵使现在市场环境变化如此剧烈且无序,各行业起伏不定,如果让我为新入职场者推荐,我依然会坚持推荐互联网,尤其这些 " 大厂 ",理由只有一个:如果说互联网是普通打工者(无人脉,无家底,无捷径)为数不多有机会越阶的 " 龙门 ",那大厂就是龙门里的绿色通道,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没有之一。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