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烨捷)7月4日,在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现场,一场有关AI如何推动高校体系化创新的圆桌论坛受到了公众的关注。AI时代的到来,标志着数据、算力和人才等关键要素的整合与应用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引擎。在这一背景下,大学作为知识生产和人才培养的重要机构,面临着重大的挑战和机遇,大学创新体制的变革至关重要。

AI时代高校如何站在科技创新最前沿,这场论坛引发关注

该圆桌论坛,由复旦大学主持。复旦大学校长金力、同济大学校长郑庆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校长吴枫、上海科技大学副教务长虞晶怡几位大学校长坐到了一起。

图为圆桌论坛现场。复旦大学供图

“如果树上掉下一颗榴莲,还会有牛顿吗?”金力解释了AI之于科学假设(Hypothesis)的重要性。金力表示,当今科学可以分成两部分,一是基于传统范式提出好的假设,一是科学智能(AI for science)驱动的假设。让假设的产生基于数据,高效产生假设并辨别其是否靠谱,是对AI的要求。科研人员能挑、会挑,可以判断假设的质量、让AI进化,可以通过AI大幅提升其判断假设质量的效能,这是科学智能的核心价值。

谈及高校与科技创新的关系,郑庆华表示:“高校之所以能够成为科技创新的策源地,首先,是因为高校具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当前,很多科学研究或科技创新已经很难靠一个学科、一个专业就能解决。比如,计算机体系结构之父冯·诺依曼本身是一个数学家,提出万维网的是一位物理学家,很多未来的发明或发现,就是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结果。”

“学校主打的是老师带着学生的研究模式,企业里是团队的研究模式和创新模式,因此企业有系统性的创新能力。”吴枫认为,高校尤其是以工科为主的高校必须要拥抱企业,吸收来自企业的大量的价值问题,把企业和高校的双方优势结合起来,学校才有更大的发展。

“从AlexNet到SORA的DiT,学界一直以来都是AI的策源地。”虞晶怡认为,学术界追求的长期主义对于工业界来说是非常有挑战的。然而,要实现包括AI在内的科学问题的突破则非常需要长期主义。因此大学应保持长期主义的特质,并与时俱进地和工业界紧密合作,坚定做好长期主义的堡垒,成为AI突破的真正策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