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9日,贵阳,2024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上,一款AI+咖啡大师机器人在冲泡咖啡。视觉中国供图

来贵阳,喝咖啡

6月16日,在黑石咖啡馆的每周例会上,主理人雷鸣与店员复盘本周咖啡冲煮情况,并为年轻的咖啡师讲解咖啡冲煮的原理及知识。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谭雅丽拍摄

今年,在黑石咖啡馆的菜单上,出现了一款68元的“贵阳COMBO”咖啡套餐,包括加入山花牌本地鲜奶的拿铁咖啡、折耳根美式咖啡、融入木姜子油和辣椒丝的特调咖啡和一款银饰。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谭雅丽拍摄

6月26日,在“全民学咖啡”培训班的课堂上,SeekSeeking咖啡馆主理人陈枭龙(中)指导学员冲煮咖啡。一位学员(左)的咖啡馆前一天刚开始营业,除了学习咖啡冲煮知识和手法,他也向陈枭龙请教咖啡馆的创业和经营经验。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谭雅丽拍摄

6月19日,在横贯咖啡的烘焙工厂,主理人刘开胜用咖啡豆模型为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讲解一颗咖啡果的内部结构,并介绍了几种处理 *** ,如日晒、水洗、半水洗、酒桶发酵。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谭雅丽拍摄

扫一扫 看视频

在中国广袤的“咖啡馆版图”上,西南城市贵阳原本并不打眼。

但最近几年,贵阳吸引了不少咖啡爱好者的注意——自2015年以来,这里诞生了世界咖啡师大赛、世界咖啡冲煮大赛等多项赛事的中国区冠军。

在一些知名咖啡馆里,也不难看到背着大双肩包、拖着拉杆箱的游客,有人短短两天“打卡”三四家咖啡馆。

这里的咖啡有什么特别?

市井味儿的咖啡馆

贵阳的咖啡馆带着浓郁的市井气息,最热门的几家咖啡馆,无一例外都开在闹市街巷,从咖啡馆走出不到10米,你总能找到地道的贵阳味道:肠旺面、洋芋粑、丝娃娃……

记者来到黑石咖啡馆时,是一个周末的下午。从这家开了10多年的咖啡店向窗外看去,楼下是挤满游客的民生路,很多人在排队买炸土豆片。

黑石咖啡馆的老板雷鸣读高中时就常常跟同学泡咖啡馆。他记得,当时精品咖啡馆还很少见,有一款咖啡卖40多元一杯,已经算是“奢侈品”。

贵阳许多咖啡馆主理人都曾在两家早期的精品咖啡馆“悦读时光”和“土壤”得到咖啡启蒙,或是店里的常客,或是员工、负责人。

精品咖啡馆不同于常见的连锁咖啡馆,区别首先在于咖啡豆。

咖啡豆有“商业豆”和“精品咖啡豆”之分,后者的价格高出不少。经SCA(精品咖啡协会)等机构的专业咖啡师品鉴,杯测得分60-80分的称为“商业豆”,80分以上的称为“精品咖啡豆”。

在几位精品咖啡馆从业者看来,连锁咖啡馆使用的大都是“商业豆”,这里更像是社交空间,店内对于餐饮也没有严格限定。独立精品咖啡馆采用的大都是精品咖啡豆,其特色在于对咖啡品质的追求。

记者到访的几家精品咖啡馆,大都仅售卖甜品,油炸食品、羊肉粉等气味大的食品不能带进店里。

“土壤”和“悦读时光”这两家精品咖啡馆红火一时,各自开了五六家店。后来也都因为创始人的经营理念差异、急速扩张、出品不稳定等问题,逐渐衰落,但受过精品咖啡教育的顾客对咖啡的要求越来越高,贵阳的精品咖啡市场一路上扬。

在雷鸣的描述中,专业咖啡师的工作更像是一位化学家,根据水质和咖啡豆的品质,调整研磨度、水温、粉水比例,乃至冲泡的速度和时间。

记者到黑石咖啡馆采访时,刚好赶上一周一次的例会。有店员要参加比赛,店老板雷鸣要给大家做赛前辅导,“要讲许多食品科学、化学的知识”。

雷鸣是名校师范专业出身,也当过老师。跟店员复盘最近咖啡冲煮中出现的问题时,他的表情变得严肃,像个高中化学老师,正在给学生们讲错题。

黑石咖啡馆平时用贵州本地的一款矿泉水冲煮咖啡,但最近他们发现咖啡的味道变了。“酸质咖啡豆,冲出来没有酸味儿,这是为什么?”雷鸣开始提问。

测量后发现,这款矿泉水的TDS(溶解性固体总量,测量单位为毫克/升)数值以前通常为40多,最近变成了50多。

雷鸣分析,这家矿泉水厂用的是山泉水,“最近是雨季,矿物质溶解多了”。

雷鸣解释说:“咖啡里的大分子萃出,有苦涩味;小分子萃出,是酸甜味。”他决定暂时改用纯净水来煮咖啡。

纯净水中不含矿物质,咖啡的冲煮方案也需要调整。他教给店员:“粗研磨、高水温、大水冲,让水粉的接触面少、时间短,目的是萃取出提供酸甜味的小分子。”

除了每周带领店员复盘,雷鸣还需要每个月研发新品。最近店里很受欢迎的是一款颇具地方特色的68元咖啡套餐:“贵阳COMBO”。

木质托盘上放着一个苗银的发夹,客人可以带走;蓝色的产品卡片采用了贵州蜡染风格和花纹,卡片上介绍咖啡豆的风味、咖啡饮品的特色。一杯创意咖啡里泡着两三根长短不一的折耳根,咖啡液里隐隐带有折耳根的气味。另一杯创意咖啡里漂着鲜红的辣椒丝,里面还有贵州特有的木姜子油,配上薄荷、花椒,喝起来却有一股酸甜爽口的味道。

在店里,记者遇到一位到贵阳看演唱会的广西客人,他背着大双肩包、拖着行李箱,还特意为雷鸣带来几包咖啡豆。这个咖啡爱好者来贵阳两天,打卡了3家咖啡馆,他认为雷鸣店里的“贵阳COMBO”很有特色,但也对咖啡口味提出一些意见。

雷鸣注意到,这两三年,“村BA”“村超”火爆起来后,店里的外地客人也越来越多。

在贵阳老城区,常常走几步路就能看到一家咖啡馆。黑石咖啡馆所在的文昌阁附近,更是咖啡馆的高度聚集区。记者在手机地图上粗略统计,文昌阁方圆一公里内的咖啡馆不下150家。

“无负担的咖啡”

对于GTS咖啡馆老板马晴来说,咖啡馆是一件可以做到退休的事业。她常常憧憬一个画面:“等我们到了退休的年纪,还有客人拄着拐杖来喝我们的咖啡。”

马晴和张洋相识于“悦读时光”咖啡馆。张洋大学时在这家咖啡馆打工,这个读工商管理专业的大学生对咖啡产生了兴趣,开始钻研冲咖啡的技术。

2014年,他们开了之一家自己的咖啡馆,为了降低房租成本,他们把咖啡馆开在社区里。

后来,他们推出“25元畅饮”,这在本地咖啡行业前所未有。

“年轻人刚开始喝咖啡,面对这么多种咖啡,可能不知道怎么点单。25元畅饮,客人就可以都试一遍,化解这种尴尬。”马晴笑道。她不愿用各种玄妙生僻的词汇来描述咖啡的风味,也不愿用“懂不懂咖啡”来形容顾客,“你觉得好喝就够了”。

他们还推出每周日咖啡豆七折的活动,35元就可以买一包咖啡豆。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喝无负担的咖啡”(用较低的价格喝到精品咖啡——记者注)是很多咖啡馆老板的共识。没人明确说得出来这究竟是谁的提议。

雷鸣告诉记者,店里的拿铁售价32元,这个价格10年没变。

为了降低成本,社区咖啡馆成为自然而然的选择。

热门咖啡馆SeekSeeking开在老城区的巷子里,门脸只有小小一间,在巷子的拐角。即便刻意寻找,也很容易错过。

这家店被网友誉为“性价比天花板”。更便宜的一款只要八九元,大部分20元以下。一位开咖啡馆的同行认为SeekSeeking火起来的秘诀就是性价比:“比它好喝的没它便宜,比它便宜的没它好喝。”

一个工作日的下午,人们围在窗口点单、取咖啡。室内空间逼仄,墙角有L形的卡座和几个小小的圆桌,人们得小心翼翼地侧身才能坐进来。

即便店里空无一人,也并不宽敞:一进门就是一台烘焙机,老板陈枭龙常常要在这里烘豆子,旁边的架子上放着烘焙好的咖啡豆,地上是几袋生豆。

在店里闲谈时,陈枭龙随口提到,未来可能考虑去成都、重庆开分店。两名顾客惊喜地追问:“什么时候?”她们是重庆人,来贵阳出差,专门找到这家店“打卡”,两个人点了4杯咖啡。

这是陈枭龙第二次开咖啡馆。他找店面时,“房租便宜”是一项重要的考量因素。

陈枭龙之一次创业开咖啡馆时,房租吃掉了利润的大头,后来经营不善,赔了上百万元——讲咖啡课时,这个惨痛的教训他总要讲给冲动的创业者听。

第二次创业开咖啡馆,他找到这个小门脸,10多平方米,月租1500元。装修只花了七八万元。这样“轻装上阵”减少了前期投入和房租的压力,营业时间也充满了松弛感:中午12点到傍晚6点,只开6个小时。社交媒体上,不时看到游客因错过营业时间而发出“哀叹”。

陈枭龙在写字楼附近开了分店,也是傍晚6点下班。哪怕他的白领顾客还没下班,他也不愿陪着一起“卷”。

从卖咖啡到烘焙咖啡豆

开了几年咖啡馆,张洋遇到任何一个执着的咖啡馆老板都会遇到的问题:咖啡豆的品质不可控。

“烘焙工厂的咖啡豆无法定制,例如烘焙深度、口味甜苦等。我们想自己把控风味、烘焙程度,掌握生豆的状态、想表达的风味等。”马晴说。

如果向咖啡烘焙工厂定制,要货量得足够大,他们达不到要求。

马晴告诉记者,咖啡豆有上万个产区,海拔、昼夜温差、原产地、预处理方式都会影响咖啡豆的风味和品质。

咖啡豆是咖啡果的种子,当咖啡豆还在树上时,它被外皮、果肉、内果皮等层层包裹。产地需要对咖啡豆做预处理,将咖啡豆从层层果皮中“解放”出来。

张洋谦逊,话不多。即便谈到他最擅长和喜爱的咖啡,也三言两语就讲清楚重点。

他解释说,水量充足的地方,可以做水洗处理。日照充足的地方,则多用日晒处理。不同的处理方式会让咖啡豆浸润不同的风味。比如水洗时略做某种发酵处理,可以让咖啡豆带上红酒的风味。咖啡师则通过适当的烘焙方式,让这些风味表达出来。

这也是马晴觉得很有意思的一点,“烘过的豆子各有各的味儿,有的一打开就是一股榴莲味儿,有的带有可可味儿”。

这家咖啡馆不做外卖,因为送外卖的过程不可控,“我们没法保证送过去的咖啡是符合我们标准的”。

这几年,越来越多的贵阳咖啡馆开始尝试自己烘焙咖啡豆。

2018年,雷鸣开始做自烘焙。“自烘焙是必然趋势。从业越久,想法越多,求新、求变、求差异化。”雷鸣是个学霸,习惯了“自己卷自己”。而且,咖啡馆的饮品老顾客都喝遍了,总催着他出新品。

在雷鸣的描述中,小小的咖啡豆是个奇妙的宇宙。

“比如有款豆子,大家一般认为它有松木、焦糖的特性,所以通常用深度烘焙。但是我觉得它有莓果的酸质和焦糖的甜味,所以做中度烘焙。”从事烘焙行业后,雷鸣总要思考咖啡豆有没有更好的烘焙方式。

但是做自烘焙意味着更大的投入。一台小型烘焙机,要花一两万元。2023年,雷鸣开始筹建标准化工厂,投了3台设备,花了将近100万元,今年1月才投产。

谈到咖啡烘焙,“横贯咖啡”老板刘开胜的名字被咖啡馆店主们频频提及。

这位80后是本地咖啡界的“老大哥”,他1999年入行,看着贵阳咖啡馆从最初的高端商务场所,到日渐大众化;大家从喝不惯咖啡的味道,到对品质越来越挑剔。

刘开胜记得,过去经常买到口味变化大、不在更佳赏味期的咖啡豆。为保证咖啡豆的品质,2009年,他开始尝试自己烘焙咖啡豆。

刘开胜话不多,采访中,他常常简短地回答记者的问题,接着便陷入沉默。

但是一旦戴上鞋套、帽子,消毒后走进咖啡烘焙工厂,刘开胜明显变得健谈。

工厂里放了一个咖啡果的模型,“剥开”一层层的外壳,才露出两颗咖啡豆。

工厂里堆了许多麻袋,里面是来自世界各地的生咖啡豆。生豆略带绿色,没有什么特别的气味,烘焙过后,才变成人们熟悉的深棕色,散发出咖啡香气。

两个年轻女孩盯着咖啡烘焙机,一边观察电脑上的烘焙曲线,一边记录数据。

针对不同地域的饮食习惯,刘开胜为各地咖啡馆提供不同的萃取方案和建议。

每年,刘开胜将20款单品豆全部换新,再研发两三款拼配豆新品。

今年3月,刘开胜的网店投入运营,年出货量6000-8000公斤,目前向全国约500家咖啡馆供豆,其中,贵州省内占七成,省外占三成,有上海、广东、广西、北京等。

刘开胜常常说:“客户没有大小之分。”在贵阳,有不少独立精品咖啡馆,他们规模不大,只能订购少量的定制咖啡豆,刘开胜也照样接单。他认为只有这样,贵阳的咖啡馆市场才能多元化。

雷鸣则对云南的咖啡豆情有独钟。为了找到好咖啡豆,他经常到云南的产区走访。他认为:“中国本就是咖啡产区,但是‘露出度’有瓶颈。”他愿意给这些小众产品更多曝光的机会。

在黑石咖啡馆,记者旁听了一个多小时,离开时,雷鸣的课还没有上完。

在雷鸣看来,咖啡师是集专业、技术、服务于一身的从业人员,“即便客人叫你服务员,你答应一声,但是要知道自己是专业人员”。

他说,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咖啡师,需要经过长时间的系统训练。“要多吃水果,有意识地记住水果中的酸、甜、特殊香气,用这些具象化的表达来描述咖啡的香气;饮食要清淡、少接触烟酒。”在这里工作,不能用香味重的日化用品,香水更是禁忌。

雷鸣希望为顾客提供更高品质的咖啡:“现在的消费者见多识广,不论是创意咖啡、奶咖、单品咖啡,都喝得出好坏。”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雅娟 谭雅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