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4日,抓吉“赫哲三宝”进行民族歌舞展示。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樊江涛/摄
“抓吉‘赫哲三宝’是3个人!”27岁的赫哲族姑娘尚美含略一思忖后又强调说,“但不仅仅特指3个人。”看到记者疑惑的表情,坐在她身旁的伙伴迟影影,接过话茬补充道:“最初的确只有3个人。”
8月初,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跟随“两极穿越·龙江行”主题采风活动,来到抚远市乌苏镇抓吉赫哲族村,拜访当地大名鼎鼎的“赫哲三宝”。
抚远市位于我国陆地最东端,隶属于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素有“华夏东极”之称。紧邻乌苏里江的抵边行政村——抓吉赫哲族村隔江与俄罗斯相望,世代以打鱼为生的赫哲族同胞就生活在这里,是我国赫哲族聚居地“三乡两村”中的“两村”之一。
作为抓吉“赫哲三宝”最初的成员,迟影影、尚美含来到这里,源于2018年抚远市对急需紧缺专业人才的引进。
当时发布的 *** 公告,排在最前面的是乌苏镇文化站工作人员,要求应聘者“熟悉赫哲族历史,擅长赫哲族歌舞演艺,具有唱伊玛堪的能力,能够作为赫哲族文化传承人的培养对象……”
迟影影、尚美含等3个赫哲族姑娘,从众多应聘者中脱颖而出。在入职乌苏镇文化站的同时,她们也成了抓吉启用不久的赫哲民俗展示馆的首批讲解员。
很快,3个90后凭借鲜活生动的讲解、精彩的赫哲族歌舞、传统的民族手工技艺表演在参观者中收获众多粉丝。将民俗展示馆打造成宣传赫哲族文化的亮丽窗口,同时她们也成了赫哲族文化的年轻代言人。
如今,随着越来越多喜欢和传承赫哲族文化的90后不断加入,抓吉“赫哲三宝”的队伍迅速扩大。“有汉族,也有赫哲族,还有其他少数民族。”尚美含介绍说,不管成员如何变化,大家依然亲切地称呼她们为抓吉“赫哲三宝”。
记者到访这天,值守在民俗馆的恰好是迟影影、尚美含和曹雯乐3个90后赫哲族姑娘。
相较于迟影影、尚美含的“人才引进”而言,曹雯乐是土生土长的抓吉人。她出生那天,父亲恰好在江中捕到了一条近百斤的大鱼。至今,她的母亲、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全鱼宴代表性传承人潘秀红还会时不时谈起这个趣事。
大学毕业后,曹雯乐也曾到南方城市寻找诗和远方。2022年,她还是选择回到家乡。
通过招考,曹雯乐进入去年4月正式揭牌的抚远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年轻的中心主任刘丹丹不无骄傲地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组成这个新部门的7名新同事,都和曹雯乐一样,是清一色的90后。
作为抓吉女儿,曹雯乐甚至能说清赫哲民俗展示馆中的渔网是从哪位邻居家收集而来的,哪个村民是使用特色捕鱼 *** “撅哒钩”的高手……参观者通过这样的讲解不难发现,眼前呈现的不是一件件被束之高阁的展品,随着传承和保护,它们大多依旧出现在赫哲族真实的日常生活中。
“赫哲三宝”们身上穿的传统鱼皮衣常常成为生动的“展品”。她们会把鱼皮衣同日常衣服一起穿搭,比如在衬衣外面套一个鱼皮马甲,这样的民族风“时尚单品”总会引起参观者的兴趣。
展厅内展示的一些传统捕鱼方式有的已经绝迹,例如“挡亮子”与“滚钩”。“‘挡亮子’对大鱼小鱼一网打尽,俗称‘绝户网’;‘滚钩’会导致对江中保护鱼类的误捕误伤。”借助挂在墙上的黑白照片与实物,迟影影会对其中的原因细细道来。
生态保护的理念在世代打鱼的赫哲人中深入人心,这令赫哲族姑娘迟影影颇感自豪。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赫哲族民族节日——乌日贡大会一般在农历五六月间举行。“因为那时正逢松花江、黑龙江、乌苏里江鱼类繁殖期,为了保持水产品资源的生态平衡,三江停止捕捞,即歇网期。”
在今天的抓吉,曾以捕鱼为生的村民们端起了“旅游饭”。他们搬进花园般的新村,在生活设施齐全的新居中办起特色民宿,依靠传统手艺开起赫哲鱼馆……
为了让赫哲族文化更好地走出去,让更多游客走进来,抓吉“赫哲三宝”们更忙了。多才多艺的她们频繁出现在电视屏幕上,赴北京、湖北、贵州、广西等地推介旅游,她们拍摄的展示民族风情的短视频圈粉无数。
2020年,这个昔日的边境小渔村成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2023年,全村接待旅客20万余人次、人均年收入达到5万元。
告别抓吉“赫哲三宝”时,太阳照得村旁的乌苏里江波光粼粼,村庄染上了一片金黄,通过无人机在空中俯瞰,特别规划的新村犹如一条金色的大鱼正高高跃出水面……
祁巍 董墨寒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樊江涛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发表评论
2024-09-19 14:01:41回复
2024-09-19 14:05:15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