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驻日本记者 贾沂蒙)米价飞涨、供应断货、库存触达历史地位……日本近来正遭遇严重的大米短缺,多地超市出现大米脱销现象,尤其在台风来袭和日本“南海”地震警告发布期间,民众纷纷囤积大米,进一步加剧了供需失衡。这轮大米短缺、米价上涨情况被日本媒体称为“令和大米骚动”。然而,米价风波背后,不仅仅是天气和自然灾害所致,还有更深层次的 *** 政策问题。
9月4日,日本神奈川县川崎市的一家业务超市开始供应新米。由于货源并不充足,货架上的旧米和新米均实施限购。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贾沂蒙/摄
对于突如其来的“米荒”,日本 *** 给出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三个方面:极端天气导致减产、外国游客涌入导致需求增加、“特大地震”预警引发民众恐慌性购买。
2023年夏季,日本遭遇了罕见的高温天气,知名大米产地新潟县遭遇了三次焚风现象带来的干燥热风,干旱影响了水稻生长,谷粒品质下降,进而导致水稻歉收。这一问题的影响在今年逐渐显现出来,尤其是低价大米的市场供应链中出现了明显供应紧张,并最终蔓延至全国零售市场。
与此同时,大米需求侧也出现了较 *** 动。受日元贬值影响,日本外国游客接待数量大幅上升,推动了大米消费的增长,进一步加剧了供需紧张。据日本农林水产省估算,从2023年7月至2024年6月,假设每位游客每餐消费78克大米,每日两餐,来自游客的大米需求量就达到5.1万吨,比前一年(2022年7月至2023年6月)增加了3.1万吨。
9月8日,日本东京都荒川区的一家米店开始供应千叶县今年新产的大米。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贾沂蒙/摄
此外,今年8月,日本多地发生地震,日本气象厅还首次发布了“日本南海海槽地震临时情报——巨大地震注意报”,除了水和应急物资外,大米也被民众大量抢购囤积,进一步造成市场上大米短缺。
多重因素叠加影响之下,日本米价节节攀升,部分地区的大米均价已突破每5公斤3000日元(约合人民币147元),较去年同期上涨近千日元。日本总务省8月23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7月日本全国消费者物价指数(CPI)中,米类产品价格同比上涨了17.2%,创下20年来的新高。9月20日公布的8月全国数据再次显示,在不包括“越光大米”的情况下,米类价格较同期大幅上涨29.9%。
尽管日本农业生产部门表示随着新米上市,供应紧张将有所缓解,但价格居高不下的状况很难随之改变。据《日本经济新闻》报道,日本主要大米产区今年新米的价格,要比往年上涨两到四成。日本多地农户均称,生产成本持续上升,尤其是肥料和燃料价格上涨,使得米价维持在较高水平成为必然趋势。即便大米恢复充足的供应,未来的米价也必须维持在高位。也就是说,日本民众短期内再难买到以前价格的大米了。
分析日本大米市场的根源问题,多位专家都提到了日本 *** 自1971年开始实行的推出的“减反政策”。为了维护日本稻农的利益,该项政策将日本水稻种植面积限制在水田的60%左右,剩余的水田要么转种其他作物,要么休耕, *** 也会给改种其他农作物的农民发放补贴。2018年,时任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宣布废除这一政策,但实际上 *** 仅取消了直接限制农户种植面积的部分,转作种植的补贴政策还在延续。也就是说,农户在选择种植饲料米、麦类等非主食作物时,仍可获得 *** 补贴。这一政策变相控制了主食米的供应量。
这种人为干预市场的机制导致了日本米价长期高企,也间接保护了生产效率较低的小规模农户。因为大规模的农业机械化和产业化进展缓慢,无法吸引年轻农民进入稻作领域,进而导致日本农业生产的整体活力逐年下滑。
日本佳能国际战略研究所主任研究员、农林水产省前官员山下一仁指出,由于 *** 的“减反政策”,日本目前只种植了所有水田的6成,大米年产量也由更高的1400多万吨降至目前的700多万吨。山下一仁表示,大米是日本唯一能够实现完全国产的粮食,但由于“减反政策”,日本错失了大量粮食出口机会。山下一仁认为,从粮食安全或者提高日本大米国际竞争力的角度出发,日本都应该增产大米,并增加出口,为世界粮食市场作出贡献。
有日本评论人士批评称“ *** 的农业政策过于迎合日本农协”,“日本 *** 完全依附于日本农协和自民党农林派,对消费者的需求丝毫不予理会”。有业内人士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此轮米价调整的背后推手是农林水产省和日本农协(JA),大米价格实现上涨是具体成果体现,因此 *** 不会采取措施应对,最终只能由消费者来承担。这就是大阪府知事吉村洋文两次请求 *** 释放储备米却都被农林水产大臣坂本哲志直接拒绝的原因。
日本国内的农业政策与市场机制间的矛盾,以及短期内无法消解的供应链问题,已经让米价上涨成为了一个长期趋势。有日本民众无奈呼吁:“如果 *** 不能稳定日本大米价格,就应该进口更多其他国家的大米,让消费者自由选择,毕竟日本的饭桌离不开大米。”
发表评论